◇楊千卉
鄉村公路的景觀建設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項目之一,能夠充分實現對于鄉村地域獨特景觀的展示作用。中國鄉村公路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公路數量與日俱增。就目前狀況而言,鄉村公路的核心性能在于提升民眾的交通便捷度,便于民眾乘車出行。但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有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民眾對鄉村公路的需求也在日益提升,不但要能通行,還要兼具很多其他功能,如美觀、環保、安全等。
就現階段美麗鄉村創建的大背景而言,公路景觀建設已然變成時下設計界的熱門關注點,但絕大多數人的關注點和探究點還是集中在城市道路景觀的建設方面,與鄉村公路景觀建設相關的理論探究仍然不是很多,這就導致鄉村公路景觀建設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出現很多難以避免的問題。
鑒于缺乏一致的設計規范和充分的理論根基,長時間以來,鄉村公路的綠化模式并不多元化,綠化面積不是很大,植物品種單一、布局雜亂,植物配置方面的層次性和藝術性都較為欠缺,和周邊環境并不和諧,給民眾帶來一種十分混亂的感官體驗。
據相關調查可知,現階段很多鄉村公路景觀都有一定的趨同性,同質化嚴重。很多村莊入口位置的景觀類型十分相像,往往都是采用景觀置石的方式;鄉村公路的路面材料往往選取水泥混凝土;河流往往建造硬質駁岸;公路兩端綠化樹木類型同質化嚴重。
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很多旱地、林地、果園還有農田漸漸被混凝土取代。很多鄉村公路景觀建設往往只是對城市道路景觀建設的生搬硬套,城市化特效太過顯著。就綠化設計而言,道路兩端選取的裝飾布景多是草坪;就農民住宅外貌設計而言,生搬硬套城市建筑樣式;道路鋪裝都市化氣息濃厚,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鄉村原有的親切淳樸的鄉土氣息。
鄉村公路的交通性能相較城市公路而言更為多元化。在對其進行規劃的時候,不但要考慮最為基礎的交通性能,還要將景觀和服務性能列入考量范圍。要做一個系統的整體規劃,涵蓋的領域有環衛設施、休息設施、標識、照明、綠化等。但是現階段很多鄉村公路景觀的設計規劃并不完善,缺乏整體的聯結性和一致性,道路規劃“輕人重車”,片面關注車卻忽視人,未將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落到實處。
公路景觀的品質和管控水平密不可分。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可知,鄉村公路景觀建設亂象叢生,如垃圾亂丟亂放、電線電纜層層疊疊、車輛亂停、住宅建造嚴重違規等,不光對道路通暢有一定的干擾,還對景觀建設造成不小的阻礙,上述問題究其根源在于管控力度不足。
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對于安全性準則要十分嚴格地遵守和執行。提升安全性,確保施工工程順利推進,進而提升整體施工品質。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設計規劃的時候,設計師要將道路施工的相關標準和規范切實推進并落實,將鄉村公路景觀資源進行適度的合理搭配,借助科學的景觀設計,輔助駕駛人員有效緩解旅途勞頓,進一步提升道路安全性。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設計的同時,一定要充分挖掘道路兩側樹木的安全防護性能,設計相關防護手段,盡可能提升安全性能。
作為鄉村建設推進的關鍵抓手和核心載體,美麗鄉村建設對于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推進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不但能大幅度提升鄉村整體的環境品質,還能從根本上改善鄉村民眾的生活品質。美麗鄉村的創建對中國生態文明品質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同時提出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基于美麗鄉村的大背景進行鄉村公路景觀設計,便于從整體層面提升鄉村建設的品質,多層次推動鄉村振興。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一定要遵照相關的文化性設計準則。伴隨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中國大多數鄉村公路在進行景觀規劃的時候,都把文化性當作城市化發展的關鍵和高層次標準,在規劃的同時要對鄉村文化特征做出相關凸顯,將所在地域的特殊文明充分展現出來。
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規劃的時候,不但要遵守相關的文化性準則,還要遵守美觀性準則。作為中國公共基礎設施的一部分,鄉村公路建設對于經濟的飛速發展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和本地的文化特征彼此融合,科學運用既有鄉村資源,逐步提升鄉村公路景觀的美觀度。
設計師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嚴格遵照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相關平衡性準則,提升經濟品質,切實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地位和重要作用。在對鄉村公路景觀進行設計的時候,要盡可能地降低生態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發生率,改善鄉村公路景觀品質。為更好更快地推進鄉村公路綠色通道建設,要切實貫徹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平衡性準則。
依托鄉村公路涵蓋地域的核心道路景觀的特征,可將其劃分為五大類。
路-田景觀模式的魅力體現在其具有獨特的景觀資源,也就是農田景觀。農田景觀是農村最為普遍的景觀種類,長時間以來大眾對農田景觀的認知偏頗,使得農田景觀普遍存在兩大缺陷:一是間斷性,二是碎片化。基于鄉村公路景觀空間的創建,路-田景觀模式煥發了生命力。依托現階段地域用地狀況,對道路林沿線予以科學布局,將其打造成與農田景觀和諧一致的模式,開閉自由,營造出一種疏密有序的景觀布局。適度借助光照,為農作物的成長打造一個適宜的環境空間,也為通行車輛營造一個最優行車視角,打造和諧度極高的鄉村公路景觀。
就鄉村景觀建設而言,水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構成部分。路-水景觀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三大部分的融合:一是自然美化,二是環境保護,三是河道治理,在維持既定自然狀態的基礎上,要將水系景觀組合不斷更新。就形態處置而言,依托所在地域的水域狀態,有防洪需要的時候,可部分擴寬河面,但在沒有防洪需求的河段,要維持自然狀態,將其和周邊地域的環境完美融合。就植物選取而言,建議選取鄉土氣息十足的水生植物與作物。就空間分布而言,鑒于水系樣式曲折蜿蜒,一定會和公路之間構成一種多元化的空間關系。
我國地域廣闊,物產豐富,鄉村聚落依托多元化的區域自然狀況、社會文化狀況,歷經較長時間的歷史發展,逐漸衍生出個性十足的鄉村建筑樣式和風格,如西南地區的吊腳樓、云南的傣族竹樓、內蒙古的蒙古包等。路-居景觀模式的魅力集中展現在村落文明和景觀文明二者之間的不一致性。鄉村公路的職能具有雙重性,不但要迎合交通方面的便捷性,還要盡可能將所在地域的鄉村文明展現出來。因此,將路-居景觀模式的生命力長久維持下去的手段顯得十分關鍵。要對道路沿途的住宅進行更為科學的設計,不但要尋覓新的景觀要素,創建新的景觀規范,還要注重所屬地域歷史文化的留存。
路-林景觀模式是最為經典的鄉村公路景觀,不應生搬硬套城市公路中十分規整的行道樹排列種植方法。路-林景觀模式不應在道路兩端占用大面積的綠化土地進行大規模景觀設計,也不應把道路兩側的植物進行等距平均化的設計,要切實考量公路兩端的土地使用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道路綠化,打造森林公路模式,盡可能將路-林景觀模式的特殊魅力充分展現。若想將路-林景觀模式的生命力展現到最大化,就要借助多元化的植物組合,打造優良的林下空間,這樣一來,不但能為道路行車打造豐富多變的流動景觀,還能起到一系列生態作用,如改良小氣候、降低噪音和凈化空氣等,最關鍵的作用在于,能夠大幅度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綠化成果和美化品質。
山地地形十分崎嶇,道路起伏較大,多彎路,鄉村公路需要跨越的地貌單元常常比較多元化,相較于平原地域,道路的線性特征也更為多元化,這些特征也是路-山景觀模式的魅力所在。同樣的,鑒于自然地形的限制,路基在挖掘和填埋的過程中,施工比較劇烈,因此對于周邊地域的景觀資源而言,損毀度比較嚴重。此外,鑒于山區道路的空間范圍比較狹窄,視距局限性比較大,就行車安全而言并不是十分有利。但路-山景觀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確保行車安全的同時,將周邊地域景觀資源的運用效率發揮到最大化,提升鄉村道路的景觀品質。打造景觀時要盡可能避免對行車視線的遮擋。
公路景觀作為一種可移動的景觀類型,伴隨著行車路線的變化,沿途的景觀也會隨之更替,有蔥郁叢林,有鄉野風情,有奇峰異石,有小橋流水,還有田園美景,時空變換極其多樣化。所以,各個鄉村公路的景觀模式都比較多元化,其間涵蓋了很多要素,但不管何種要素,都要和“鄉村”大模式緊密融合,不能趨同于城市景觀。另外,還要承擔起保護環境的重任,盡可能打造生態優良的鄉村公路景觀,也為日后美麗鄉村整體景觀的創建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