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外國語學校,山西太原 030027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將整個教學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提出“問題”。第二階段:“主動探究”。第三階段:“問題的拓展和延伸”。在這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提出間題"雖不是教學的主要部分,卻是激發學習動機、啟動學習內因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決問題,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養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應該是培養未來創造型人才的突破口。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目前中學生普遍問題意識差,不能發現問題,或者發現問題也不敢問、不會問。問題探究式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會解決問題,更要讓學生“敢問”、“會問”,善于 “發問”。那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呢?
當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不能解釋所面臨的情境或問題時,學生的頭腦中就會產生認知沖突。教師在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有助于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給學生造成一種心里上的困境,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回憶和構建,在探索新知識的問題解決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如《原子的構成》案例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紛紛討論,提出問題,最后將學生問題歸納整理,形成下列的問題群[2]。
假設原子真如湯姆生的西瓜模型,α 粒子轟擊金箔后會是什么樣的結果?
為什么絕大多數α 粒子能順利穿過金箔,而只有極少數被反彈回來?
這極少數α 粒子碰到了很大的阻力還是很小的阻力,這樣小的原子核卻能把轟擊它的高速“子彈”反彈回來,這說明什么?
金原子原子核的質量相對α 粒子的質量是很大還是很小?
如果你是盧瑟福,發現了這一出人意料的現象后,你對湯姆生“西瓜”原子模型會作怎樣的修正?
所以,教師要合理地設置問題情境,有利于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生神圣的好奇心好比一棵脆弱的幼苗,它除了需要鼓勵外,還要有自由,要是沒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要夭折”。所以,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充分的心理自由。當前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敢問,怕說錯了話挨老師批評,或者擔心受到同學的譏諷。為此,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相信和尊重學生,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允許學生犯錯誤,使學生相信自己有提出問題的能力,敢于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意見。
學生想問,敢問,但不一定會問,在課堂上學生提不出問題并不代表學生都懂了,全會了,而可能是學生不會問問題,不知道問什么。所以,教師要提供質疑的方法指導,使學生具備質疑的能力,學會問什么,怎樣問。只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問題,問題的來源就很多很多,4 通常有下列幾種來源:
由于新知識的不斷出現,化學中新反應、新方法、新物質層出不窮,物質的新用途不斷開發,課本中有些知識和觀點己表現出片面性,學生在體會新知識的同時,就會產生問題。另外教材有一些概念原理,要引導學生讀紙面上的字,分析其中的含義,針對知識銜接點、知識的產生點、知識自然生長點、概念易混淆點、關鍵字提問。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無論是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還是家庭小實驗,只要能認真觀察深層次思考,總是有取之不盡的提問素材。一般從以下角度思考:實驗是否符合綠色化學教育;實驗方案是否完整、科學;如何解釋實驗中“異常”現象;能否改進實驗方案,能否尋找實驗的替代品等。
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來源于生活。從這個角度提問,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例如:講到乙醇的氧化反應時,展示乙醇在生活中的用途,引導學生提出下列問題:
A.固體酒精是如何制成的
B.為什么有的人飲少量酒后就會面紅耳赤,而有的人千杯萬盞也不醉
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很容易進入探究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