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歌舞團,新疆塔城 834700
舞蹈跟文化既是相輔相成,也是相互依存的。舞蹈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而文化是舞蹈的精神內核。舞蹈作為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藝術,每一支具有特色的舞蹈都融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跟文化特色,融入了民族服飾元素、宗教信仰、生活態度、生活方式、地域特征等文化。例如著名的苗族舞蹈群舞《一抹紅》融入了苗族人民對祖先和自然的情感,其鼓點規律舞蹈踏二四拍,鼓點前三拍弱,第四拍強;反排木鼓舞的動作編排同樣魅力十足,其舞蹈動作模仿自然生物,模仿人的勞動姿態,所以這些動作既生動有形象,既有遠古氣息,又有煙火氣息,動作快慢相接,節奏強弱分明,很有藝術價值。同樣的,舞蹈又要借由文化來豐富其表現形式,賦予其情感溫度,拓展其內容,讓其具備震撼人心的功能,只有富含文化內涵的舞蹈作品,才會讓人印象深刻,讓人生出喜愛跟感觸,才能經得住歷史洪流的沖擊,經得起時代變遷的考驗,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1]。
文化跟舞蹈也是一種共同發展的共生關系,藝術來源于生活,繁榮的文化必然會刺激藝術創造者的藝術細胞,帶給他們獨特的靈感,從而幫助他們創作出極具表現力跟文化內涵的作品;這些作品經過演繹跟傳播會讓更多的人了解舞蹈內部蘊含的文化,提升文化的影響力,推動文化的傳承跟發展。總之,民族文化是舞蹈藝術創作的素材源泉,而舞蹈藝術又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強力推手,所以兩者是共同發展的關系[2]。
文化跟藝術是相通的,在廣義的范圍內,民族藝術也可算作是一種傳統文化。縱觀我國的民族文化,可以發現舞蹈藝術早已滲透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了人們的風俗習俗。例如,很多少數民族在參加節慶活動時都會載歌載舞,一些少數民族會將一些舞蹈姿勢雕刻在陶瓷、木制工藝品上面,或者干脆將它們雕成舞蹈人物。很多少數民族的服飾也保留著諸多舞蹈元素。很多的民族舞蹈可以說是對生活的寫實跟升華,例如安塞腰鼓就脫胎于軍營中征戰勝利時的擊鼓慶祝,鳳陽花鼓就來自逃荒農民的乞討賣唱經歷,東北大秧歌中也有狀元插花游街、迎親娶親等故事情節,這都證明了文化生活是舞蹈藝術的素材[3]。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費孝通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其用于描述文化趨同大背景下,人跟人、人跟文化、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舞蹈文化意識是人的文化自覺在舞蹈中的體現,也是舞蹈藝術發展必然會經歷的階段。舞蹈文化可以細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即舞蹈文化遺址、情感文化跟人之文化。舞蹈文化是人文化自覺在舞蹈藝術表現中的延伸,是舞蹈演員從有意識學習培養到無意識知覺認同的必然過程。
目前,很多現代舞蹈為了迎合部分觀眾的低俗情趣,過于強調舞蹈動作的演繹,培養出的舞蹈演員也存在著有形無神的缺陷。這樣的舞蹈演員在演繹舞蹈時,只注重神態跟表情的拿捏,沒有注重舞蹈“性格”的演繹,沒有注重舞蹈文化的傳達。這樣的舞蹈雖然能在短時間內起到博人眼球的效果,但時間一長,很快就會被人遺忘,消失于無形。因為這樣的舞蹈雖然能抓住觀眾的眼睛,但無法直擊觀眾的內心,引發觀眾的共鳴。
舞蹈演員是演繹舞蹈的主體,但想要將舞蹈演繹的既有美感,又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舞蹈演繹就必須具備扎實的舞臺功底跟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否則舞蹈表演就會缺乏靈性跟生氣。舞蹈演員可以通過對舞蹈文化的學習跟解讀來提升自己的藝術造詣,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跟特色,了解舞蹈藝術的內涵,進而為觀眾演繹出情感真摯、引人發醒、直擊心靈的舞蹈藝術作品。
舞蹈是一種動作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藝術,舞蹈文化跟舞蹈表演是相依相存、共同發展、彼此滲透的關系,舞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舞蹈的靈魂跟內核,是舞蹈的個性。舞蹈如果沒有文化,其就是一種快餐文化,只能博得他人的眼球,無法獲得觀眾的真心。為了完美地演繹舞蹈作品,舞蹈演員必須努力學習舞蹈文化,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在舞蹈表演中展現舞蹈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