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夏雨薇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古箏教育事業(yè)也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改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學習古箏,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讓孩子去學習古箏,人們或許把它當作是興趣,或許可以當成是專業(yè),總而言之,少兒和成人對于古箏的興趣逐年遞增,但是兩者的教育方式卻有著截然不同之處。
對于音樂的學習,大多數都是從少兒開始培養(yǎng),年幼時期學習古箏可以幫助孩子開發(fā)大腦,平衡左右腦,并且鍛煉其耐力,培養(yǎng)其音樂能力,但是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如下幾點:
這期學習古箏最大的困難就在于,學生的手形不易固定,穩(wěn)定性很差,學生的控制能力較差,集中力較差,不能夠靈活的運用關節(jié)去彈古箏,不能夠快速的掌握彈古箏的技巧,手指不能打彎兒。所以在對于少兒古箏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固定手型的過程中,進行大量的訓練,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古箏曲目大多比較慢速,當然了,發(fā)展至今也有很多快速的曲目產生。對于學生來說不能夠要求他們急于求成,而是要慢速練習到常速練習,再到快速練習,循序漸進,不斷的加大砝碼,少兒的心性本就不成熟,老師一定要穩(wěn)住他們的情緒,不能夠操之過急,培養(yǎng)出學生的耐力,打好基礎。
所謂欲速則不達任何的樂器的學習,基礎的作用顯而易見,無論是想要靈活的彈出經典的曲目還是以后能夠創(chuàng)造出經典的曲目,都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所謂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只有打好了基本功才能夠靈活的掌握古箏的彈奏技巧,在此過程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大量的練習,從練習中掌握好技巧和方法,耐得住枯燥和乏味的日復一日的練習,才能夠理解到古箏樂曲的美妙之處,從而培養(yǎng)出音樂素養(yǎng)。
老師在教授古箏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學生對于古箏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而不是只是機械化的完成古箏的學習任務,學生要在此學習中得到學習樂趣,老師要適當的和學生互動,了解學生掌握古箏的程度,大學生音樂天賦好,有些卻較差,老師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逐一擊破,培養(yǎng)出他們對于古箏的興趣愛好,將情感融于古箏的學習之中。
成年人學習古箏的目的大多數是為了興趣愛好,又或者是打發(fā)閑余時間,所以他們的教學任務大多數只是可以彈出曲目即可,也有少部分學生是想通過古箏等級考試的。所以在教授成人古箏的過程當中,基礎部分的訓練可以適當的減少,單獨曲目的訓練需要適當的增強有針對性的根據學生的目的進行訓練,這是成人古箏教學的意義。
在教授的過程中需要和學生有互動性,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把課程的針對性放在思維感情上面以及學生真正的需要上面學生可能想要彈奏幾首名曲,老師只需要針對學生的需要開展教學內容即可,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談到成人古箏教學的授課內容,我們可以知道成人教學不需要在演奏技巧和方法上需要過多的重視,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曲目上,抓緊練習即可,因為大多數成年人都沒有太多的時間,也沒有更多的專注力,他們會被生活和工作上的事情牽絆也沒有孩子的柔韌度,所以老師不能夠以兒童的標準來要求成年人去練習古箏,而是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可以著重訓練成年人的表現(xiàn)力,其情感表達能力,針對某特定的知名曲目,進行長期的訓練,不夠讓學生理解本身樂曲的情感并融入其中,使其能夠熟練的掌握某一個知名曲目,既是教學的成功,這就是成人教學的授課內容。
兒童和成人古箏的教學目的和意義都不同,所以在教材的選用方面也有著非常大的差別,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重點在于基礎訓練方面,又分為啟蒙教育,專門的音階教育等等,可以采用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的一些教材,在內容和編排上都是為了兒童古箏教育專門設計,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淺顯易懂,而又風趣幽默,寓教于樂,在此過程中使得學生提高古箏的音樂素養(yǎng),鍛煉了學生的基本功和技巧。最具代表性、最常用也最實用的曲目有:《漁舟唱晚》、《瀏陽河》、《高山流水》、《戰(zhàn)臺風》、《茉莉芬芳》、《漢江韻》、《春到湘江》以及還有創(chuàng)作曲目《臨安遺恨》等。
而對于成人使用的古箏教材,可以使用一些現(xiàn)代樂曲、經典名曲、重奏曲、改編的流行歌曲的書目,如:《紅樓夢》、《笑傲江湖》主題曲和近幾年流行的《菊花臺》等,都能夠更好地適應成人的心理特點,更容易被期所接受以至于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的教學效果。將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更好的表達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