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鄞州中學,浙江寧波 315100
作為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重要要素,地形圖能夠清晰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結構與聯系,甚至還能顯現出地理事物隨著時間、社會形態的變化所產生的演變。也即地圖是學習高中地理的重要工具,故一旦學生掌握了讀圖能力,也就掌握了自主學習、分析地理知識的能力,而這正是高中地理教學的目標。
對于任何科目而言,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提升學習能力的前提,在高中地理的學習中也并不例外。讀圖能力的養成需要花費較大的時間精力,且前期相較于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法,見效較慢,因此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讀地圖的熱情。如使學生了解地形圖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使用多媒體技術動態表現地理演變過程等等,使學生學習、應用地形圖的興趣得到充分提高。
如上所述,讀圖的過程就是發現地理信息、規律的過程。在讀圖時,遵循正確的基本程序不僅能夠縮短讀圖的時間,還能保障讀取信息的正確性。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材中的“長江三角洲的地理條件”示意圖為例,來概括讀圖的基本程序。讀圖的第一步應當查看地圖的名稱,從名稱看地圖描述的地域為長江三角洲,而讀圖的目的則是研究該地域的地理條件,對基本信息的了解能夠提升讀圖的效率;第二步則是尋找圖中的符號,由于該地圖是一個縮略圖,因此僅對城市進行了標注,在更精細的地圖中還要對陸地、海洋、山川、河流、城鎮等基本地理事物進行確認;第三步是明確圖形的比例尺,該地圖的比例應為1:5500000,也即圖上的1 厘米對應實際距離中的55km,明確比例尺能夠快速換算兩點間的實際距離;第四步是借助等高線對陸地與海底的地形、坡度、山脈、起伏等狀況進行判斷,由于該地圖的描述范圍僅限于陸地,因此不再展開論述;第五步是以題目考察的具體知識點為出發點,重新進行讀圖。在學習讀圖的初期,這五個步驟對于高中生而言存在較高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強制性要求學生對常見的地理圖例及符號進行記憶,以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讀圖的基礎。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刊印了許許多多的圖形,這些都是需要高中生們掌握的基礎圖形,在掌握這些圖形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掌握了一定的讀圖及解決問題的小竅門。如南北赤道暖流是由東北與東南信風共同作用形成的;氣象站的選址通常應當在地勢較為平坦開闊的地方;輸油管道的鋪設應盡量避開河流、山脈,且管道不宜過長等等。這些圖形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在讀圖的過程中快速做出判斷,故學生們應當予以充分掌握。
地圖所蘊含的信息是十分豐富的,除了表面呈現的信息外,還有許多隱藏信息需要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對地圖進行綜合分析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圖中信息進行重組整合、歸納總結的思維加工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組織大量的訓練,是學生充分的了解分析的過程,并了解思維加工的慣常過程,如具備某種特征的地圖屬于哪一地區,位于這一地區反映了何種氣候特征,在這種氣候特征下某一問題應當如何解決等等。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得到發散式的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應地得到加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綜合分析地圖的能力逐漸養成。
從當前高考地理的考察趨勢來看,對圖表題的考察力度越來愈大,因此學生必須以扎實的地理知識作為基礎,借助發散性思維及科學的解題方法對圖表中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對圖表中的文字、數據進行轉化。目前,高中地理中的圖文轉化主要包括圖和圖的轉化,以及圖和文的轉化,其中圖和圖的轉化有包括局部圖和整體圖的轉化、平面圖和立體圖的轉化、剖面圖與平面圖的轉化、表格圖和曲線圖的轉化等等。圖文轉化的問題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根本難以解決,而是要將教材內容與圖表的內容綜合起來進行分析。比方說,對于太陽高度角的考察就有光線、影子、經緯度、曲線坐標圖等多種形式,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精心的設計,以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出題形式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鍛煉學生繪圖能力的方式,反向鍛煉學生的圖文轉化能力,以教材地理知識為基礎,要求學生繪制地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習的內容,真正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以地圖為代表的圖形能夠更加直觀化、形象化、具象化的表現地理信息,對于高中生掌握地理知識、應對地理考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當從培養讀圖習慣、傳授讀圖程序、要求掌握教材內容、具備綜合分析能力、圖文轉化能力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地理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