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雅萱
(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歌舞引》創作于1927年,于1928年在《音樂雜志》上發表,是劉天華先生創作的第一首琵琶獨奏作品。1925年,劉天華先生與妻子到協和禮堂觀看意大利歌舞團的表演,觸發靈感,揮筆寫下此曲。
在第一段中,樂曲的開始出現了鑼鼓音樂的律動,能夠表現出舞蹈表演的起勢動作。由緩起進入舒板再到快板,音樂的演奏速度逐漸加快,最后在音域的逐漸降低,力度上也要漸弱,使音樂順暢的由慢板進入急板。
第四段是抒情緩慢如歌聲的極慢板,在演奏技法上,這一段落節奏變化自由,音樂的情緒起伏變化明顯,這需要較高的輪指技術,輪指的彈奏使音樂變得活躍起來,但左手的吟、揉要恰到好處。
第五段的演奏速度變化幅度大,段落通過快速遮分、打音和勾抹技法,從音響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歌舞熱鬧非凡的場面,但是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左右手配合和音色的清晰度。
尾聲完全是由泛音構成,十六分音符的泛音要滾奏清晰連貫,營造出一種奔騰跳躍的景象。
在《歌舞引》中,作者將中國音樂變奏手法與西方曲式中再現的手法相結合,帶有中西方歌舞音樂的優勢,使得整首樂曲變得鮮明、快活起來。名如其曲,為歌為舞所作,連貫而又豐富的節奏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甚至隨著韻律翩翩起舞。劉天華先生的作品標題通常與曲風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和標識性,樂曲《歌舞引》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鮮明的標題性風格。
這首樂曲是作者在1927年12月18日所創作的,與《歌舞引》同一年創作,但時間上晚于《歌舞引》。當時正處于“國樂改進社”的興辦時期,作者心中充滿感慨,創作了這首琵琶作品。
引子開頭以掃弦開始,要緩慢而厚重,不能過于激烈,彈奏后面的三十二分音符時,在快速過弦的同時要注重音色是否彈實,還要彈得自然流暢。
第一段多采用了了古琴的演奏方法綽、注等,演奏時,左手的按弦力度不可過輕,否則影響音色的流暢性。
第二段作者大量使用挑輪、勾輪、分和彈、雙彈和彈組合而成的指法,力度上具有明顯變化,筆者認為在演奏過程中,手臂不宜緊張,靠指尖發力。作者創新性的使用雙彈接三指輪的演奏技法,有一定的難度,這很鍛煉演奏者輪指的獨立性。
尾聲由泛音演奏完成,讓人展開無限的遐想。
《改進操》是中西合璧較為典型的一部音樂作品,在繼承并保留了傳統音樂的表現手法外,還進行了大量的革新,最有特點的是樂曲借鑒了戲曲中鑼鼓經的素材,作者引用鑼鼓點是為了給剛創辦的“國樂改進社”擊鼓吶喊、搖旗助威,具有進行曲風格,它節奏歡快、鏗鏘有力,表現了劉先生的一腔熱血與激情。
《虛籟》這首琵琶曲是劉先生在1929年創作的,也是最后一首琵琶作品。1929年,作者對中國音樂的發展很是擔憂,在一個夜深人靜、萬籟俱靜的夜晚,作者思緒萬千,創作此曲。
這首樂曲在演奏者演奏的過程中對樂器發出的聲音是有嚴格要求的,尤其是對于左手的技巧,如綽、注、帶起、打音,對于每一個音要求清晰、連貫。
引子的第一小節為三個單彈的空弦音,譜子上標明極慢板,在這要注意氣息不能斷,沉穩且舒緩,在第9小節結尾的三個音,帶音要依次漸弱,保持悠遠飄渺的意境。
在進板時,出現了四指輪,在演奏中要求輪指均勻,音色要明亮帶有顆粒性,像潺潺的流水聲一般清澈透亮,在注意音色的同時,情緒上也要有所變化,連續密集的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相結合,使音樂更加有律動,向前推進。
樂曲進入中板,逐漸來到高潮部分,在第27小節中,應注意連續的半輪接挑的組合,大指挑完放松,四個手指再依次有力的彈出去。
尾聲在快速彈接挑半輪的過程中,應注意左右手的配合,要恰到好處,不宜過于慌張。
整首樂曲有琵琶文曲的特點,從曲名來看,“虛”即無,“籟”即聲音。作者生活在北方期間,受北方傳統地方曲藝情感的熏陶。這些樂曲中的音韻和音色,對作者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影響。作者借鑒了古琴的演奏技法“綽”、“注”,大量的運用了“吟”“打”“帶”“泛音”等中國傳統的演奏技巧,同時還加入了北京地方時代流行的樂器:大鼓、三弦,多元化的融合了民間音樂元素進行創作,使得琵琶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強化了音樂整體氣勢,濃郁的京韻風味使得樂曲素材更加的形象化、生動化、獨具一格。
通過對上述三首琵琶作品的粗略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劉天華先生對音樂事業的赤誠與熱愛,他的作品不是為了商業利益而作,也不是專為音樂會表演而寫,而是有所感、有所思而作,是真實人生的音樂記錄。如今,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型教育下,我們既要學習劉天華先生善于繼承、借鑒、和創新的思想精神,還要在我們今后的演奏和創作中能夠學以致用,為繼承和發展我國的音樂文化貢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