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平
(山西省陽泉市第十三中學校,山西 陽泉 045008)
初中時期的音樂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各方面的能力,學習音樂可以幫助學生發現他們的天賦或是興趣愛好,可以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獲得一種美的體驗。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水平會往高雅方向發展,逐漸脫離低俗的文化趣味。而高雅的文化趣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文學作品的形成。不僅如此,學習音樂還可以促進學生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內心深處最純潔干凈的東西,音樂教學帶來的是任何事情都無法取代的。音樂也是一種讓人釋放自我的東西,當學生沉浸于音樂中會展現一個最真實的自己,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創新精神的源頭,是一種內心的情感流露,只有體現了情感的音樂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所以在初中教學生音樂,其實就是在教他們如何了解自己,發掘自己,通過學習音樂充分地發現自己身上的創新精神。
首先,學生音樂基礎知識不扎實,需要在前期復習相關內容,做好小升初的順利銜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跟上進度。音樂知識教學時,為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應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突出音樂的感受性,而不僅是單純的講授。例如:音名、唱名知識點的講解。教師彈奏不同的音,要求學生用身體的不同部位來表現聽到的高低變化,之后陳述音名、唱名,以柯達依手勢練唱音高。接著打亂順序,增加聽、唱難度,激發學生的挑戰欲,通過以上方法讓學生更快地掌握音樂知識點。
音樂課外活動需要大量的時間,而排練與學習時間發生沖突是必然的。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會支持校外演出,但當與主課學習發生矛盾時,則部分學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放棄。音樂課外排練是校內外的集體活動,會從一定方面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并會通過表演取得更多的舞臺經驗,取得認同感和關注度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從我國整個的音樂教學大背景下來看,有些地區的音樂教學采用教唱和不斷地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感到音樂課很無聊,他們沒有辦法體會音樂本來的美妙和深刻的思想寓意,自然對音樂課提不起興趣也不會從中悟出創新性的思維模式。如今音樂課堂教學會借鑒國外奧爾夫、柯達依等教學法,但與本土教材有效融合尚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
學生的情感能力是音樂中的“情感化”以及“審美化”的核心標志,也可以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感,音樂在人們的吟唱學習中變得更加具有生命力。在初中的音樂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情感以及興趣。例如歌曲學唱時學生根據歌詞來體會音樂情緒,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表情、聲音加以表現。另外在唱法、力度、速度等方面進行二度合作,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最后請學生上網搜索相關作品。實現“不知—需知—想知”不同梯度的教學目標。
聽覺是第一感知能力,教會學生通過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來欣賞樂曲.體會其中的美妙,再讓學生辨析各種不同的織體、和聲和不同樂器的音色,增強他們聽覺敏感度。在欣賞樂曲前介紹或引導學生搜索作曲家的生平簡介、代表作品、樂曲的創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及參與課堂的主觀能動性。在欣賞比較難懂的樂曲時,老師需做相應鋪墊,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比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教師出示圖片展示沃爾塔瓦河的源流為兩條小溪。提問:如果你是作曲家將如何表現兩條小溪,且一寒一暖?學生討論后揭示答案:作曲家用兩條不同音區的旋律交替進行來表示兩條溪流,用單簧管長笛的音色來呈現冷暖,指引學生一個想象的方向,并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在此期間不斷鼓勵學生,增強其學習音樂的自信和興趣。
學習音樂的過程是一個考驗學生想象和思維能力的過程。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老師應該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欣賞美妙的音樂,學生可以創新想象和思維領域。比如在講《游擊隊歌》時,老師可以設定偷襲、戰斗勝利后等虛擬場景。學生思考用哪種力度、速度來演唱,理由是什么?并嘗試各小組處理方法,選出較好的方案全班演唱。也可以根據歌詞引導學生投入情境,表現恰當的音樂情緒。以“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為例,設想自己是一名游擊隊員且百發百中,會有什么樣的內心感受?如何用歌聲來表現?一步步引領學生走近音樂、領悟音樂,達到培養他們創新精神以及開拓思維的目的。
就我國的教育體制而言,初中的音樂教育需要一個創新型的發展。本文主要就音樂學習對創新性思維的意義以及音樂學習與教學遇到了哪些問題進行了闡述,最終給出了幾個有效的方法完善我國的音樂教育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