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婧君
(臺灣師范大學,臺灣 臺北 10610;廈門南洋職業學院,福建 廈門 361107)
音樂是頗具普遍性與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們通過有組織的音響實現思想與情感交流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環[1]。中世紀初,音樂與算數、天文學、幾何學、文法、修辭、邏輯學同時作為教育的基本科目;在中國古代的教育中,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樂”也是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門學科,足見音樂教育在早期即受到中外教育家的重視。
中國自20世紀初期開始實施現代學校教育以來,就在學校里開設音樂課。長期以來,音樂被視為學校課程中的“閑科”,不被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所重視[2]。人們不禁會想,音樂教育在今天的學校教育體系中到底身居何處?音樂教育作為學?;A教育的原因是什么?這些問題促使大眾要不斷思考學校設置音樂課程之原因,從而為音樂課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基于此,對該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以期可以探究該問題的答案。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音樂能夠給人帶來快樂,但卻很少有人把音樂當成一個主體來思考和談論。因此,當今還有許多學校領導和教育者仍在強調音樂是依附于其他學科存在的課程,將音樂當作是愉悅的休閑活動(例如到KTV唱唱歌)或是營造氣氛(表演活動的背景音樂)、宣泄情緒等工具[3],并沒有客觀看待音樂本質的特征,正是由于音樂教育觀念的迷思,使音樂課在學校教育中一直沒有一個穩固的地位。
在現今學校教育中,音樂作為“德、智、體、美”中實施美育的重要學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提高學生美感經驗,陶冶性情,啟迪智慧;開發創新潛能,提升創造力;傳承民族文化,增進對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促進人際交往與情感溝通,最終達到和諧社會的構建[4]。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應該意識到音樂教育除了能夠達到音樂之外的價值以外,還應更加重視音樂的本體價值。美國知名的音樂教育哲學家Bennett Reimer(1932—2013)曾提出“音樂教育即美感教育”(music education as aesthetic education, MEAE)的哲學觀點。主張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音樂教育首重美感,人類需要透過音樂經驗,喚起音樂知覺以引起情感[5]。
音樂和所有其他藝術,是人類最高的成就之一,是最復雜的,也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數文化中,音樂被認為是納入教育學科的一個重要原因。音樂的普遍教育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在音樂文化中發揮出眾多的音樂角色,為音樂的多樣性和音樂方式提供廣泛的體驗和理解,為音樂的發展而存在[6]。
由此可見,音樂課程應該從音樂的本質出發,在教學中不僅止于教導學生學唱幾首歌,或是膚淺地聆聽樂曲,更多的是透過演唱或聆賞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以某種角色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產生美感經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音樂教育即美感教育”的觀點,將音樂拉抬到主角地位,并強化學校核心課程的主體意識[7]。因此,音樂教育之本體價值是學校開設音樂課的原因之一。
音樂具有“藝術性”和“專業性”的特點,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演奏(唱)的指導,因此,這無形中增加了教育的成本,其背后需要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才能夠承擔。這會讓一些喜愛音樂,但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的學生無法獲得音樂學習的機會,將音樂課程納入到學校教育中,無疑解決了這一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應當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從而涵養美感經驗[8]。
我們在教育中,不能只看到音樂教育的應然面,還要結合實際教學,客觀看待音樂教育中的實然面。音樂課程之所以被納入學校教育,除了參與音樂活動提升美感經驗以外,在課堂中,教師對于音樂基礎知識的傳授也極為重要,這也是學生認知音樂、感受音樂的基礎。學生可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與基本技能,提升自身的音樂欣賞力、表現力及創造力,以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9]。此外,音樂課的開設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養成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合作、互助的方式還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進而涵養其品德與性情。
綜上所述,學校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上提升音樂審美能力。無論學生是否具有音樂天賦,都應具有參與音樂活動、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因此,這也成為了學校開設音樂課的理據之一。
音樂課與其他課程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音樂教育的基本特征上。首先,音樂教學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不同于一般學科從邏輯到認知的過程。其次,基于音樂形象性和愉悅性的特點,使音樂課提倡啟發式聯想與快樂式教學[10],這也體現出音樂能夠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因此,快樂式教學賦予了音樂教育活力與生命力。
音樂教育學家代百生[11]認為,音樂課程的特質是情感審美,教育方式應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育的目標不應僅限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還應體現在熏陶、感染、凈化、震撼、領悟等情感層面。正是由于音樂教學情感性和主體性的特征,在課堂中應強調每個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動參與和體驗,而非被動的接受。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正是由于這樣的特性,音樂常常被當作其他學科知識傳授的載體。例如,在歌唱教學中,歌詞作為一種語言,可以與語文課進行連接,我們常常說的詩詞歌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詩詞可以通過音樂演唱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這比單純的文字講述更加生動和有意義。
音樂作為一獨立自主的學科由來已久,并且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知識學習結構。然而,在因應新時代課程改革時,如果能多強調音樂與生活的結合度,則音樂課程將會更加健全,也更能與其他學科成為合作與統整的對象[12]。
音樂課程的社會期望固然隨著時代演進而有不同的主張,但對于堅持音樂特色、追求學生導向、重視全面性、強調不依附于其他課程,重視實作與欣賞的呼吁,則似乎歷久不變[13]。雖然目前音樂教育在學校中較之以往已受到更多重視,但在今后的實際教學中,還應不斷強化對于音樂教育之本體價值的認識,只有這樣,音樂才能更多的被人們重視,而不僅僅作為附屬于其他課程的學科而存在。
現代教育體系中,音樂的角色與地位變得愈發重要,但是很多學校對于音樂課卻長期帶有偏見,認為音樂課只附屬于其他課程?;诖?,本文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
(一)探討了音樂教育的價值。指出音樂教育應該通過演唱或聆賞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以某種角色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產生美感經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二)分析了音樂教育的目的。學校課程開設音樂課,可以使得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平等的取得音樂教育的機會。學生通過學校音樂課的學習,在掌握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可對審美能力有進一步提升。
(三)指出了音樂課與其他課程的區別。音樂教學具有情感性和主體性的特征,在課堂音樂教學中,應強調每個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要主動參與和體驗,而非被動的接受。同時,音樂可與其他學科合作,以整合的方式帶給學生新的體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音樂課在學?;A教育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孩子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期望所探討之內容可為其他學校開設音樂課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