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婷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師院附屬中學,福建泉州 362000
案例:《阿長那根搖曳多姿的手指會說話----動作顯性,語言顯心》
教學流程:
(1)動詞摹寫人物,情態畢現。結合文中對阿長動作描寫的句子,引導學生品析理解動作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例句略)。動詞傳神,展現人物特點;動詞達意,窺探內心世界;動詞藏情,刻畫精神品質。
(2)語言描寫符合人物特點。結合文中對阿長語言描寫的句子,引導學生品析理解語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例句略)。迷信守舊的阿長說這樣的話;無知愚昧的阿長這樣說話;沒文化無私的阿長這樣說話。
(3)課文小練筆。買《山海經》的阿長會說怎樣的話,有怎樣的動作呢?請發揮想象補寫阿長買《山海經》這一段。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展示學生習作(略,從學生的習作來看,習作基本能抓住阿長的身份特點,說符合人物的話做符合人物的動作,把阿長那善良無私的愛呈現在讀者面前。)
于修影老師的教學設計,來源于她對教材文本的深入研究和精準把握,從而找到“精、準、狠”的讀寫教學結合點,實現了讀寫結合教學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依托教材文本設置讀寫結合點,實施有效的讀寫結合教學呢?筆者思考:
(1)讀寫教學結合點的設置,可以緊扣教材單元教學內容,確定精確的教學目標。我們知道,部編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組織單元,具體設置為閱讀、寫作和綜合性學習或口語交際,強化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它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細化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甚至課后習題中),努力做到"一課一得",構建適合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因此,筆者認為,當教師運用教材中的文質兼美的經典篇章,去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學習寫作技法時,更應該先深入鉆研教材和文本,緊扣單元設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精準的讀寫教學結合點開展教學,這樣才能實施有效的讀寫結合教學。于修影老師的教學設計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教學設計中,于老師遵循了“一課一得“的教學原則,結合本單元作文訓練目標“抓住細節”,把“體會文中運用動作和語言描寫刻畫人物的精妙之處,學習用語言和動作描寫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設置為讀寫教學的結合點,設置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指引教學。最后從學生的習作來看,讀寫結合教學的有效性是得到實現了。由此可見,教師在讀寫結合教學中,做到以教材和文本為本、明確教學目標,更能找到精而準的讀寫教學結合點,從而提升讀寫結合教學的有效性。
(2)讀寫教學結合點的設置,可以從文本直接生發,助力實現讀寫的相輔互逆。閱讀是一種輸入,可以提高語文能力;寫作是一種輸出,可以表現語文能力。閱讀與寫作是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的。成功的讀寫結合教學,應該有助于促進讀寫的相輔互逆。七年級上冊教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后練習題四,設置了一次讀寫結合訓練的習題。教學用書對這一練習的設計意圖這樣說明:訓練學生的精讀能力,引導學生讀出文章的精妙之處,說出精妙所在,并模仿著學習景物描寫。練習中讀寫結合點的設置,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學習寫作,并在運用表達中加深對“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在文本中表達作用的理解,促進讀與寫的相輔互逆。看過一位老師的教學案例:以文本《從百草園到三位書屋》第二自然段為依托,設計了一堂讀寫結合課,引導學生學習運用修辭、多角度觀察的寫景狀物方法,最后安排了一次描寫景物的小練筆。筆者認為,把“學習運用修辭、多角度觀察的寫景狀物方法”設置為讀寫教學的結合點,忽略了對題目設置意圖的整體把握。不能把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陷入了為寫而寫的誤區。而于修影老師的教學設計,就成功地避開了這個誤區:第一環節,閱讀是理解,是吸收。教師抓住課文的主要寫作方法(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充分引導學生分析了特定時代背景下阿長的形象特征,體會文中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的精妙之處;第二環節,寫作是表達,是運用。課文小練筆---買《山海經》的阿長會說怎樣的話,做怎樣的動作。寫作的內容基于文本,從文本中直接生發,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對文本內容進行補白。這樣的讀寫結合點的設置,立足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反過來學生個性化的表達運用又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讀與寫有機結合,它符合了讀與寫相輔互逆的關系原則,從而實現了讀寫結合教學的有效性。
(3)讀寫教學結合點的設置,還可以著力于文本的拓展延伸,助力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可見發展思維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學科的思維素養應該指向語文思維。作為語文學科,我們要訓練的是一般思維在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的特殊表現能力。眾所周知,部編版教材在選篇上強調經典性、文質兼美和適宜教學,許多文章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在這些獨具匠心的作品中,有許多的地方留下了“空白”,這些“空白”恰恰為教師實施讀寫結合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操作的空間。于修影老師的這堂讀寫教學課就是成功的范例。她敏銳的抓住了文本的“空白處”,讓學生“發揮想象對文本內容進行補白---買《山海經》的阿長會說怎樣的話,做怎樣的動作”,成功地“利用文學作品的召喚結構,讓學生在有限的范圍內補充無限多的具體內容”,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從而實現了在語言文字運用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擅長把握利用文本中的“空白點”,一篇篇或簡潔含蓄或意味深長的文本,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訓練培養思維的有效素材,如改寫《木蘭詩》,擴寫《逢入京使》,續寫《清兵衛與葫蘆》。學生在讀寫結合的訓練中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充實文本、創意表達,從而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筆者思考,讀寫結合教學更應該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引,依托教材,利用教材,通過設置精準的讀寫教學結合點,以讀促寫,用讀導寫。只有這樣,讀寫結合教學才會更有針對性,才能高效有序。在這過程中,教師的指引至關重要,教師應該在“讀”中指導學生完成對文本內容與表達的理解與把握,在“寫”中通過結合點的精準設置,在讀與寫中架起橋梁,引導學生訓練寫作、創意表達、發展思維,實現讀與寫的相輔互逆。以上是于老師的一堂讀寫結合教學課給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