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苗莊鎮中心校苗莊小學,山西長治 047400
由于語文這個科目的特殊性,它有它的局限性,很難完全引入“互聯網+”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早在七八年前,那時的小學語文課堂PPT出現的機會都是極少的,語文教師教材+教輔便開始上課,學生聽課,做筆記,簡單接受老師說的一切,這樣的課堂枯燥乏味。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學生的學習習慣沒有建成體系,這樣的教學方法難免影響教學效率,并且這種教學會使學生只知道接受而不去思考反問,缺乏對權威的質疑態度。而幾年后的今天,科技發展迅速,難以想象只有課本和粉筆的教學課堂,為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釋放天性又能很好的學習知識。
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改革存在誤解。很多教師理解的教學改革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革,從填鴨式教學變為PPT展示教學,這只是從表面上看是結合了互聯網的模式,并沒有很好的達到真正想要教學改革的目的。其次是教師不能利用教學課堂充分展示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很多拋磚引玉都使學生的思維囿于教師的示范中。
小學語文的時代性極強,其文言文古詩等與過去幾千年前的中華文化息息相關,但是由于其教學改革卻與時代發展有了牽絆。當“互聯網+”進入公眾視野,隨之發展,教學改革不可忽視。由于教學現狀和問題,采取以下方式進行調整。
在班級內實行小組制改革,課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小組內積極合作對生詞,課文背景進行深度了解,同時在家長的幫助下更好的理解文章寓意[1]。例如:小學六年級課文《詩經·采薇》,小組可以就通假字,古今異義相關生詞進場翻閱字典討論,上網查詢屈原生平資料,同時詢問家長屈原的故事,延伸到端午節,結合歷史背景,客觀全面的了解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性格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讓學生自己去找到學習的快樂,還能增加團隊合作精神,對課本的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鍛煉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比起填鴨式教育的預習只是讀讀課文要對學生理解文意更加深刻。
在實際課堂與學習中,“互聯網+”同樣有著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作用。相對于傳統教學與PPT的麻木放映,“互聯網+”的靈活多變使枯燥的語文課堂多了幾分靈性。正是由于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營造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作者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和學生可以實現身份轉變,和教學相長,教師作為一個傾聽者,面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想法進行很好的引導和思維開拓,語文不是簡單的為了高分而學習,小學生面對的學業壓力不如初中高中,因此,在小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習習慣更為重要,課堂便是學生自由發揮的地方,教師積極給予鼓勵和指引使學生對語文呆滯古板的印象改觀。
課后的改革主要針對于復習應考,教師在課后通過微課的形式將今天所學內容的知識進行上傳,幫助學生對一天所學的知識重點難點進行匯總,考點明確[2]。例如:小學六年級課文《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的的難點和重點莫過于對文章寓意的理解和思考,太陽究竟離人近還是離人遠的討論,文言實詞虛詞的記憶等,教師利用課堂激發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不可或缺的是應試能力,利用微課短短幾分鐘將今天課程簡單回溯,該記該背的讓學生回家后好好復習,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也培養了學生文化素養,還能積極面對考試。
互聯網技術近年崛起,通過引導學生應用這門技術,在培養學生手動能力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覺性,自制力,面對互聯網的誘惑,能控制不受其影響心智極為難得。互聯網的應用對學生仍然存在不可控因素,有利有弊,一旦合理使用互聯網,對學生而言更是一筆巨大的收獲,開拓視野,打破固有思維模式,培養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同時須得注意讓學生控制互聯網而不是被互聯網控制。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歷經風雨但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新型教學模式的嘗試讓“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無限可能。正確利用“互聯網+”并采用相關策略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生培養上,才能真正發揮“互聯網+”在改革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客觀看待“互聯網+”的利與弊,并好好利用,讓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