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敏
青海省格爾木市第二中學,青海格爾木 816099
受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高中生物教師一味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隨著新課標的改革和深化,在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發揮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幫助學生意識到生物科學史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生物科學史,加深對生物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加深對生物學科中科學和人文關系的理解,激發高中生的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高中生自主探究生物知識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生物科學史,清晰透徹了研究了生物的發展過程,高中生進行生物科學史的學習,有利于高中生更全面的了解生物知識、了解生物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生物知識的規律,從而豐富高中生的生物知識體系,提高高中生生物學習的效率。
高中生在進行生物科學史的學習過程中,會學習到很多優秀的生物學家的思想和科研成果,生物學家們為了探索生物知識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實驗,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高中生學習生物學家們的探索精神,提高高中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培養高中生的科學使命感[2]。
學習生物科學史,有利于高中生激發學生的內部潛能。高中生在進行高中生物科學史的學習中,對于一些生物知識和現象,存在著一定的疑問,疑問的存在,有利于激發了高中生的求知欲,激發高中生的內在潛能,讓高中生能夠進行積極自主的思考,尋找解決疑問的方法,從而提升高中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受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高中生對于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較低,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生物科學史里面蘊含了豐富的生物知識和豐富的科研成果,教師在進行生物科學史的講解過程之中,可以融合生物學家的生平經歷或者有趣的故事進行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高中生的生物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解種群及其動態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分享關于馬世駿院士治理蝗蟲的經歷和過程,馬世駿院士通過對蝗區的自然環境特點、飛蝗種群的數量動態和遷移擴散行為的調查,了解了蝗蟲形成的過程和原因,從而有效的治理了蝗災。在課程開始之前,通過引入具體的事件,有助于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使高中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生物知識的學習中,促進高中生生物學習效率的提高[3]。
生物科學史里面蘊含了豐富的生物知識,清晰的記錄了人類研究生命的發現歷程,清晰的記錄了各個時期的生物研究成果,高中生進行生物科學史的學習,有利于高中生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識的規律,了解生物學家的思想和思考思路,幫助高中生在生物學習中開拓思維,提高高中生的思維能力。
高中生在學習生物科學史的過程之中,會學習到很多優秀的生物學家的理論和科研成果,會了解到每一個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著生物學家們的汗水和付出,每一個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是生物學家們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一次又一次的實驗。教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對高中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引導高中生學習生物學家們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勵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勤于思考,善于提出疑問。
綜上所述,生物科學史對于高中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和作用。高中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的引入生物科學史,幫助高中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鼓勵和引導高中生學習生物學家們優秀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引導高中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從而提高高中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提高高中生的生物學習效果,提高高中的生物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