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天龍
鎮平縣安子營中心校,河南南陽 474250
根據課改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四點基本要求,我們教師上課的方式也應該由當初的單一形式轉變為形式多樣化,努力幫助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學會科學思維、學會整理知識,在此基礎上,要求并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做好學法指導,鼓勵和培養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試。由原來的滿堂灌轉變為教師一節課上講話總時間不得超過該課時的三分之二,一般以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為宜,即使是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堂教學,也應留足十分鐘左右時間給學生開展有效學習活動。
(1)動腦“多思”。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教師可以用恰當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他們于“無疑”處生“疑難”,產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當然,教師的“問題”要提得準確,有一定的難度,又能使學生感興趣。
(2)開口“多說”。即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學習中的問題敢于陳述己見,展開討論,以開拓思路、活躍氣氛。實際上,學生準備發言的過程,也就是思考、運用教材知識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抓住教學中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及時組織討論。如講到“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時,可進行“權利和義務是否可以放棄”的課堂討論等。
(3)動手“多做”。筆者通過鼓勵學生勤做學習筆記、寫預習提綱、編制試題、動手解答,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學生們能自覺做到課前自己預習,課堂互相督促筆記,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適當練習。筆者經常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學生自己編寫試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教學活動的特點是教師起“主導”學生為“主體”。要尊重學生,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要給學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對學生寬容、鼓勵。教學活動的意義在于: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教學活動將情感因素作為優先設置的課程目標,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的過程是學生德育能力發展的過程;教學活動以知識作為豐富情感、發展能力的支撐,努力實現知識的傳承、遷移和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觀察社會,分析時事;在課堂教學外,帶領學生邁出校門、走上社會。如鼓勵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瀏覽報刊雜志,從關心國內外大事以及發生在身邊的大小事情入手,將自己聽到的、看到的、觀察分析到的社會現象和教材上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討論,真正“學以致用”。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了解社會,可以感覺到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實用價值,既深化了課堂知識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還培養了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敏感能力,使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教育功能得到有機地結合。
(1)語言表達的幽默化。教師在講授概念、闡述理論觀點時,語言表達切忌平鋪直敘,“風平浪靜”,而應抑揚頓挫,生動形象。教師可選擇幽默故事和繪畫等內容,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笑聲中接受道德與法治觀點。
(2)理論分析簡明化。教師講授理論觀點時,應該多使用有趣的例證,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加深對理性概念的理解,使得理論觀點的分析過程變得簡明,扼要。漢語中的許多成語、諺語、格言、詩詞名句,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活生生的事例,都包含著或直接表現著精深的哲理。像“守株待兔”、“勿以善小而不為,勿為惡小而為之”、“物以稀為貴”等。通過這些例證名言的分析,能使學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有關道德與法治理論。
(3)教學手段應多樣化。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的興趣,教師多種多樣的現代化教學媒體適當使用傳統媒體,通過看圖解意、圖表分析、實物實驗、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讓學生在聽、看、思、說、演多種器官的并用中,學得懂、記得牢,并能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在課堂上學習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教法必須繼續得到優化。只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就一定能從根本上改變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與新課程改革不協調的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緊密結合,共同在新課程環境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