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芬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師將中國藝術歌曲與授課活動相融合,旨在傳播文化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和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對中國藝術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研究,并對現存的一些問題做出分析,進而提高高校聲樂的教學質量。
在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風格各異、表型形式多樣的藝術歌曲。因此,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分析高校音樂教學現狀,慎重挑選類型,以適合學生個人風格和符合教學目標的歌曲作為基準。可以將以下幾點內容作為參考:第一點,所選擇的歌曲要符合高校教學大綱需求。眾所周知,教學大綱在高等院校的聲樂教學實踐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參考教學目標,根據高校教學實際情況挑選出合適的中國藝術歌曲,在講授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穿插。例如在教學大綱內,會提出一些推薦曲目。教師應選擇一些具有顯著特點的歌曲優先教學,再與課本外的知識點相結合進行適當擴展,注重因材施教。第二點,所選擇的歌曲應該與高校學生的個人能力和情況相適應。挑選藝術歌曲的難度必須與學生的學習進度保持一致。例如有一些學生音色比較優美、音域比較寬闊,就可以選擇《聲聲慢》這類的曲目進行學習。而有些學生聲音比較渾厚有力,對這一類學生比如《沁園春·雪》這樣的曲目就很適合。又諸如《牧笛》這種唱腔較難、理解較為困難的歌曲,應謹慎選擇。第三點,所選擇的藝術歌曲應當易于學生理解。不同的音樂創作背景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大相徑庭。對于剛開始進行聲樂學習的學生而言,教師應從傳唱廣的歌曲開始,可以以《我和我的祖國》、《水車謠》等歌曲為例,從歌曲的創造背景、表達思想、音樂價格各個方面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藝術歌曲的認識和理解,塑造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然后再逐漸加大難度進行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親身示范,將自身感受傳達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歌曲內涵。這樣的模式不僅可以降低學生壓力,同時教師可以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學習聲樂知識,逐漸掌握課堂內容,進而提高歌唱能力。學生更容易以發散的思維思考問題,更加靈活的處理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問題。綜上所述,音樂的不合理選擇在降低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只有選擇適當的曲目并將其靈活的融入教學課堂,同時不斷對音樂的價值進行深層次的挖掘,高校的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才會全面提高,中國藝術歌曲才能發揚光大。
理論的教學是引領,而音樂素養的提高往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練習來造就。我國的藝術歌曲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古代詞賦的改良創作和近代以來以詩歌作為藍本的創作曲目。這類音樂意境優美、曲風悠揚,易于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應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曲目進行分門別類,例如把《思鄉》、《豐收山歌》、《歲月悠悠》歸為一類,將《大江東去》、《仆算子·詠梅》、《漁歌調》歸為另一類,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分別讓學生從不同類型的曲目中學習到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思想感情,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另一方面,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和領悟能力,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示例或親身演示讓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在教師的教導與鼓勵下,學生依次上臺進行演唱,觀看者可以對其提出建議。通過課后總結,學生可以揚長避短,提高自身的音樂綜合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在課前設置十分鐘藝術歌曲展示時間,指導學生分成若干組訓練,學生通過自主選擇曲目進行學習,然后在課上分享展示,和他人共同交流歌曲的深層含義。互助型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歌曲,提高音樂實力。創新型的課堂有利于學生養成發散性思維,在鍛煉中學會熟練的控制氣息,掌握演唱需要的功底,達到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在營造出的良好課堂氛圍中進行教學,教師會倍感輕松,學校的教學質量水平也會全面提高。
中國藝術歌曲發展悠久、含義深遠,想要堅定不移的傳承下去就需要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審美能力的提高。教師在將課程與中國藝術歌曲的結合過程中,應將重心放在提高學生鑒賞能力上。以《但愿人長久》為例,該曲目的歌詞來源于蘇軾的《水調歌頭》,詩人借用明月這一事物,表達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和祝愿,抒發了開闊樂觀的心境。且該曲目傳唱度比較廣,其文化背景學生都應熟知。學生就應對詩人的思想進行領會,將自身置于當時的環境之中,在歌曲的前半部分,表現出濃濃的思念和悲傷的情感,之后轉而抒發對世間美好事物的向往。不僅如此,中國藝術歌曲有些部分是借鑒西方音樂發展而來,教師也不可避免的采用西方的模式進行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忽視了中國的傳統。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擺正態度,認識到中國藝術歌曲的價值所在,能夠在學習中將民族文化發揚下去。高校也可以開展這方面的講座和交流會,供廣大感興趣的師生進行學習。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文學、歷史方面的理論知識,以助于理解音樂內涵。在提高鑒賞能力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打好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以后長遠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正如上述文中所說,高校的聲樂教學是教育活動中尤為重要的一塊,直接影響到了中國音樂的發展和傳承,必須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重視。教師應選用符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將中國藝術歌曲進行融入并進行不斷的創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實踐并及時進行反思總結,通過雙方共同的努力,在提高高校學生綜合素養和鑒賞能力的同時弘揚中國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