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201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提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為文藝繁榮開辟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下,定能夠肩負起中華民族文藝復興的使命,通過不斷地摸索、前進,讓眾多優秀的文藝作品“鋪天蓋地”、凝聚人心。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無論古代、現代,無論東方、西方,無論美術還是其他領域,文藝作品、藝術造詣都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大師們傳承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還包括深厚的文化和崇高的道德修養。青年人是學技藝,更是學做人。藝術的向上發展需要廣大的青年人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文化元素,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青春、無愧于人民的的文藝作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上,大力發展優秀的傳統藝術,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振興文藝事業的需要。在此基礎上,重視藝術創新工作,讓古老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碰撞出燦爛的火花,開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局面;與此同時,藝術傳承和創新應走向民間、走向大眾,服務群眾,煥發出嶄新的活力。
如果把時代生活比喻成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那我們這一代人乃至于后代應從生活的河床里撈出那些有分量、有含量、有質量、有溫度的素材,并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通過加工、整理和完善,譜寫優秀作品,講述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