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紅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縣第四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500)
新課標要求老師在講小學數學的時候要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為基礎,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強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在合適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小學生的年齡偏低,理解能力也很差,如果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傳授理論知識,那么就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影響教學的效率。如果將生活情境運用到小學數學中,不僅僅可以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還可以把書本上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變成有趣的生活場景,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會更加容易掌握知識,老師的課堂效率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數學是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的課程,學習小學數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基礎的理論知識,還可以感受到現實世界的變化,數學還可以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生活情境來彌補學生認識能力的不足,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的認識和看法,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方便學生的學習[1]。同時,情境教學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小學數學又是邏輯性比較強的抽象學科,所以學生學習數學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難度。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把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親切和熟悉,還可以讓煩躁的數學課堂變得有趣起來。同樣,學生在一個個熟悉的教學情境中也可以充分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夠得到激發[2]。
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同時,老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可以讓每個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還要給予每個學生一定的學習任務,這種方法不僅僅可以激發每個學生的表演欲,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課堂的主體性地位,實現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最終學生的合作探究能手實踐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升[3]。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這些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很難理解理論性的語言,如果還是單純的理論講解,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新課標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所以,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時候,可以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入手,用小學生都明白的話題來營造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主動去學習[4]。
例如,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時候,老師可以創設一個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教學情境來講課。老師可以提問:同學們,你們自己去超市買過東西嗎?買東西的時候會自己付錢嗎?學生的回答肯定是不統一的,老師就可以這么接話: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就學習去超市自己怎么付錢好不好?在講課的時候老師也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具體的情境,比如讓學生假設去商店買餅干,一共花了20塊錢,學生給收銀員50,收銀員應該找給學生多少錢呢?學生都會對吃的比較感興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明白數學和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擁有更高的學習熱情。
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數學產生豐富的認識,數學的邏輯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所以,老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對數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幫助學生發揮自身的潛能,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例如,學習加法的簡單運算這部分內容,學生遇到“168+98=?”這道題,老師會給學生講解“168+100-2”的簡單運算方法,有些學生理解就會出現困難,明明是加法,為什么會出現減號。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列出一個合適的生活情境輔助教學。比如,去超市買東西,花了13元,給收銀員20,收銀員問有沒有3元零錢,也就是添零錢找整錢的方法。道理都是一樣的,通過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就會對加法的簡單運算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生活服務,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知識的理解和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老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回歸數學學習的本源。學以致用,不僅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還能讓學生產生深層次的感悟,更好的努力學習。
例如,學習分數的時候,老師可以創設分月餅的教學情境,4個學生平均分一塊月餅,那么每個人分到的就是塊月餅,把4個學生的月餅拼到一起,又是一塊完整的月餅,也就是4個相加,結果是1。分月餅可以讓學生對于分數有更深刻的理解,學生以后碰到類似的分數問題也能很輕松的解決。
要讓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必須要把數學的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看到生活,在生活中體會到數學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老師的教學效果才能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