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燕
(廉江市車板鎮第一初級中學,廣東 廉江 524400)
中華民族發展歷史悠久,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但是近年來由于外來文化的傳播以及侵蝕,嚴重影響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非常的陌生,這也是社會重點關注的文化問題之一。語文老師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引導者,把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發揚以及傳承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歷史使命。
初中階段的語文課本當中有大量的古詩詞佳作,這些優美的古詩詞佳作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的表現形式以及重要的載體。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包含以德服人、自強不息、和諧持中等優秀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而言具備重要指導作用以及意義。學習傳統文化能夠使學生自身的文學素養得到提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傳統文化能夠有助于學生自身品德的提升,使學生情操得到熏陶,站在心靈的層面上助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例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優秀課文,通過這一類型優秀的課文能夠傳達出自強不息、團結奮斗、堅持不懈的民族精神,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以及接受知識的程度不同,將民族精神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便于學生全面的理解。從而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思想造成積極的影響。
課堂教學的內容不可以脫離教材本身,因此想要更好的滲透傳統文化到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就應當立足于教材,從教材當中尋找出發點。例如:在《論語十二則》一課的教學活動當中,課本內容主要是孔子及其學生一生為人處世的智慧結晶,學生通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了解到在古代智者對于學問探究的態度。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當中收錄的古詩詞,文言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都具備學習的重要意義,有些文章當中更是包含道家以及儒家的思想,這些思想都有助于學生自身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例如:司馬遷撰寫《史記》,蘇武放羊,屈原投江等歷史典故,都可以使學生了解以及學習到民族精神中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精神。當然,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同樣非常的重要,在滲透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教師不應簡單的照本宣科,應當鼓勵學生開闊視野,在課外優秀讀物當中學習傳統文化,把課外讀物與教材有機結合,提升傳統文化的教育效率,促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教師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也是課堂學習的重要組織者以及領導者,因此無論是傳統文化的滲透,還是傳承都離不開教師的努力,教師的高素質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基礎,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才可以把傳統文化更好的滲透到語文課堂當中。學校以及相關部門應當定期的組織教師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培訓,開展傳統文化的知識講座,使教師能夠充分的了解到傳統文化的益處,掌握語文知識和傳統文化之間相連的紐帶,不斷的引導教師豐富自我,提升素養。例如:學校可以舉辦教師職業素質大比武,個人技能大比拼等,在教師展示個人才藝的過程當中,組織學生近距離的觀看,讓學生了解到書法等中國的傳統文化。或是開展教師職業技能大比武,用課堂競技的方式角逐出一批優秀的教師,讓優秀教師分享自身教育傳統文化的經驗,樹立正面典型榜樣人物,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提升自我,更好的滲透傳統文化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
任何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都勢必要真正的走出去才能夠完成,因此傳統文化和語文教學之間高效的融合,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都是離不開課外活動的有效輔助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屈原投江就與端午佳節有關,教師利用傳統的民族節日,組織學生包粽子,舉辦故事大賽,了解屈原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讓學生在娛樂的同時學習知識,了解詩人屈原的愛國情懷。在學習《后裔射日》的文章當中,勢必會提起《嫦娥奔月》的故事,便可帶入中秋節的教學,組織學生進行猜燈謎比賽,親手制作月餅,再朗讀帶有團圓意義的詩詞歌賦,從而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中國人對于“團圓”的重要情感,這樣的課外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對于課本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鑒賞水平,還傳播了中國的傳統節日,使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達到了高潮。只有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更好的傳承以及發揚傳統文化。
綜上所述,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外來文化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日益顯著,因此傳承以及發揚傳統文化刻不容緩,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時候,必須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效率的同時,更好的引導學生傳承以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