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遼寧科技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4)
黨的“十八大”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消除勞動密集型、低成本優勢等困擾,向創新驅動發展方向轉化。“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1],科技創新昭示著經濟發展新方向、新格局,抓住科技創新就是抓住經濟發展主動權。要想實現創新發展,就要重視集聚創新人才,而人才培養就要靠教育。地方高校要圍繞人才規格、質量、專業、結構等方面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人才培養結構、質量、科研與創新能力,增強與地方經濟發展實用性、前瞻性,發揮出高校人才優勢、科研優勢、創新優勢,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遼寧是我國教育大省,擁有綜合、理、工、文、法、農、醫等一百余所高校,辦學歷史悠久,學科門類齊全。躋身國內百強高校的“985”、“211”大學兩所,獲得“雙一流”高校的有四所高校,有優勢,但不足。過去遼寧高校始終為冶金、機械、煤炭、石油、化工等基礎生產、加工制造等工礦企業培養粗放型勞動者,在科技創新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或短板。隨著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滯后,亟需加大加快創新科技提升和創新人才培養力度,調轉專業方向和人才規格,以滿足今后社會經濟發展所需。
1.高校教育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制約,并對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發展起作用。”[2]高校作為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在辦學思想理念上突出學術性、專業性,還應該遵循人才培養規律,注重人才培養的創新性、預見性,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保持一致。發展經濟需要大批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催生產業產品更新換代。當前世界經濟競爭激烈,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得到廣泛開放利用,凡是具有創新的企業經濟效益就好,凡是新工藝新產品就能站穩市場。未來遼寧基礎加工、基礎制造的地位不會變,但因循守舊的生產和管理不會促進經濟增長。因此,企業需要科技創新,創新需要培養人才,人才培養就是高校職責所在。能否穩固基礎產業,創新新科技、實施新技術、開發新工藝,開發高、精、尖科技,把傳統加工制造業改造升級換代,在基礎生產、加工、制造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高校必須掉轉“船頭”,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
2.激發師生創新創造的精神活力
教育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企業需要的人才標準卻各有不同,如何培養出即體現教育培養目標又要符合企業所需人才,高校應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激勵師生樹立科技創新意識,深入廣泛地開展科技創新實踐。學校教育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在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程中,首先應具備科技創新的意識理念,避免過去重理論、輕實踐、缺研究和少創新的問題,突出和強化學生踐行創新創造的思想與行動。大學生也應擔負起責任使命,堅持以全人類、全社會的視角,激發自己的思維想象,開展創新科技探索實踐,實施更多科技創新,把成長和成才有機結合,把學習和創新協調一致。地方高校不僅要積極推進創新實踐活動,組織參加社會學校“大創”、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開展“互聯網+”等創新創業活動、競賽和工作,參與到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之中。高校更要在創新科技方面提供必要的財力物力,制定長久科學的導向政策,開設創新課程和科技實踐,營造良好的創新態勢,增強高校科研與企業需求對接和轉換,鼓勵和調動師生創新科技的興趣與熱情。
1.高校要善于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
創新科技不僅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有行業領域內的拔尖人才指引指導科技創新。縱觀國內外高校成功范例,他們對人才的培養都具有一定的理念和形成完善的機制,值得我們借鑒。遼寧高校當下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原則,結合高校辦學特色和學科特點,采取“引進”和“輸出”方式,一方面向社會、企業、科研機構吸納人才,借助行業企業生產實踐經驗和創新意向,提供高校科學實驗的設備和場地,全面開展校企合作、產業合作、人才培養合作,將科技創新實踐全面“提速”。另一方面,要提升高校教師創新思想,派出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調研實踐,提高教師創新科研能力,從而提升創新科技的針對性、應用性、實效性,進而培養高校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提高高校科技創新實力。
2.加強高校主要學科的創新引領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結合點,要把科研、教育、經濟通盤思考,堅持為企業生產提供先進技術和輸送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專業特色,不同高校要發展和建立自己的特色專業和培養特色的人才。遼寧高校躋身“雙一流”學科或專業的較少,要加大加快學校專業和學科建設,修煉“內家功”,形成“快拳”,為深入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夯實基礎。高校更要建立科技創新人才保障的體系和機制,為基層創新提供政策和資金,為科研提升提供更尖端、更先進研發設備,大力促進師生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研發創造。創新發展,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高校師生還要有拼搏進取的意識,激勵更多的師生加入創新創造行列,積累和傳播創新科技經驗。高校更要多多培養“雙師型”、“雙創型”師生,不斷激發大家的創新創造才智,加強創新實踐應用,拓展新思路、新技術、新科技,提升本學科或本專業的科研知名度,最終就會發揮出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制勝地位和引領作用,以科技強、人才強帶動經濟強、國家強。
1.加速產學研創新多元素協調發展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主導、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20年我國實現創新型國家,推進“中國制造2025”計劃,力爭到2025年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當前,世界重大科技創新已不是單個領域的事情,而是由多個創新主體參與、多個領域協同協作的結果,創新需要開放、集成、高效的模式以保證。高校應該明確自己地位作用,必須研究當地未來經濟發展走向,把好方向方能更貼切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高校應體現知識優勢和人才培養優勢,圍繞科研下功夫,強調知識創新主體的作用,“注重通過知識的傳播擴散、基礎性科學研究的發明、創新人才的培養、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深化,使高校成為知識創新的主體。”[3]高校堅持開放互動包容合作,堅持創新人才培養,注重更多的思想獨立、精神獨立的創新力、創造力人才的重點培育,主動與科研部門和企業行業聯系,為企業生產科研服務。
2.催發科研成果時效轉化是當務之急
企業優勢在于技術應用,高校優勢在于創新研發。要想使地方經濟回暖提升,高校就要堅持提升科研能力和成果轉化時效,將科研成果及時應用到企業生產中,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增強新工藝,推廣新技術,形成新產業,使科技創新和科技應用統一協調,形成良性循環,這樣才能發揮高校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過去企業、高校、科研機構“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結果是雙敗,今后,既要加強高校的科研開放和科技成果推廣,也要加強校企合作,催發創新科技在企業中轉化應用,既要推進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維護科技創新者利益,更要建立創新聯盟,開展重大項目協作和重點研發項目。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視閾下,高校應注重創新人才培養,應注重集聚創新人才,結合地方產業開展科技創新,發揮科研優勢力量,擴大研發成果應用,加快轉變和服務。高校只有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培養創新人才,才能有效促進地方經濟增長和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