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宇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在音樂歷史的長河之中,擁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謂是鶴立雞群,他的音樂創作受其苦難重重的命運熬煎以及當時席卷歐洲的政治革命帶來的新思想的沖擊所影響,顯現出了領先于時代的、獨到的音樂特性。本文淺析的《第三交響曲》(Op.55,1803-1804),是標志著貝多芬的創作進入成熟期和盛期、確立了個人風格特點的偉大杰作。下面,文章將通過對影響貝多芬創作特點的情感之來源、音樂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作品中形象之于其哲學思想的表達幾個要點的解讀,循序漸進地走進作曲家的音樂情感世界。
當我們在分析一部音樂作品的同時,最為不可或缺的環節就是對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情感有一個基本的分析,筆者看來,大致可以分成兩點進行分析,即作曲家的個人生平經歷以及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時代特征。
貝多芬在兒時的苦難生活,就向他顯示出似一場凄慘而殘暴的戰斗,因此在他的內心世界深處,反抗充斥著磨難的命運的不屈的斗爭性性格的種子已經深深埋藏。生活的苦難不僅僅折磨著貝多芬的年少時光。貝多芬一生中曾患過諸多疾病,其中最為可怕的莫過于耳聾對其音樂創作的威脅。耳聾危機之時,從貝多芬寫給維基勒的信件以及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中,都能深切體會到耳聾給貝多芬帶來的嚴重精神創傷,但同時也流露出他不滿命運殘酷安排的抗爭性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一流芳后世的至理名言,將貝多芬與戰勝苦難的斗爭性性格特征永遠聯系在一起。
一個時期的社會狀況,決定了一定時期的文化,音樂文化自然也不例外。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也就是貝多芬生活的那個時代,放眼于整個歐洲,皆處于動蕩不安的歷史階段。社會性質的轉變導致了革命運動如火如荼進行的狀態,舊的封建主義被鞭笞,資本主義興起,人民向往民主自由,啟蒙運動影響下的法國大革命即為最好的證明。貝多芬在法國大革命中涌現的英雄人物拿破侖身上看到了自己一直以來心中所向往的英雄形象,那種在斗爭中掙扎前行的英雄形象。雖然《第三交響曲》歷經過題獻的更名,但依舊難抹貝多芬對于追求心所憧憬的偉大英雄形象的情懷,這不過是具體英雄形象稱帝破滅后,升華為一種英雄的理念,如此的追求激發了其內心中的革命性。另一方面,貝多芬受啟蒙運動、狂飆突進運動帶來的新思想新思潮的影響十分深遠,我們通過研究其思想札記及歌曲《誰是自由人》,都能夠追尋到他接受“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的軌跡,他的革命性情感終于有了哲學支撐和得以安放的最終歸宿。
綜合上述內容,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貝多芬本人即為一個充滿斗爭性與革命性的個體,他將自己的苦難化為創作的動力,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人們吶喊著,激勵著人們繼續抗爭,宣揚著自己的終極偉大理想。
18世紀后半葉的一個重要音樂事件就是新音樂結構——奏鳴曲式的出現,它是源于器樂音樂的發展以及一種文學性的敘述邏輯。貝多芬的奏鳴曲式相較于海頓和莫扎特有著更為復雜的特征,即更具戲劇性沖突和斗爭性,這些沖突和斗爭性的糅合體現了貝多芬音樂中深刻的哲學情感內涵。《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就采用奏鳴曲式,下面我們將主要從奏鳴曲式的角度并結合部分和聲、配器等內容,來探索貝多芬是如何通過音樂塑造內心中完美英雄形象的。
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音樂材料豐富、規模宏大,音樂形象的發展極具戲劇沖突性。呈示部中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群積極發展;展開部更是充滿斗爭性,在這里,呈示部主題的廣闊展開和插部主題的兩次涌現,使得展開部的長度幾乎超過了呈示部的一倍;最后的尾聲部分也是頗為精妙,具有畫龍點睛之效果。這就仿佛是一篇小說,內容情節豐富且扣人心弦,并向欣賞者塑造了一個偉大不朽的英雄形象。
依茵加爾登的觀點,音樂作品的存在也依賴于欣賞者的意向性活動。所謂“一千個讀者心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下僅是筆者對于作品的理解與解讀。
首先來看呈示部。在主部有一個由降E大調主和弦構成的號角之聲的主題核心,在主部共陳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三小節,由大提琴緩緩奏出,雄壯的音調過后緊跟略顯郁郁不安的半音下行音調,正如英雄所具有的俠骨與柔情這種兩面性性格。第二次陳述是在第十五小節,該主題運用了模進的手法稍作展開,音樂的情緒逐漸高漲,隨后音樂掀起波瀾,二拍子的節奏與三拍子進行對抗,這種“二”和“三”的沖突,好似對命運羈絆的不屈的斗爭,至此主部主題進入高潮。第三次陳述是從第三十七小節開始,主部主題是由樂隊全奏奏出,氣勢十足。這三次主部主題的陳述,伴隨著音區的移高、音域的擴大、音色的豐滿已經向聽者初步塑造了這一俠骨柔腸并存、具有堅毅的斗爭精神鮮活英雄形象。
進入副部,它共包含了兩個主題,主要是描繪了英雄形象的內心世界、刻畫了抒情性的性格。副部第一主題從第四十五小節進入,由一個動機連綿不斷地發展而成,其中隱含著連續的半音下行,木管樂器和第一小提琴交替演奏,猶如傾訴一般,千言萬語涌上心頭,是內心的獨白。副部第二主題從第八十三小節起,風格恬靜質樸。第一百零九小節進入結束部,我們再一次聽到了主部主題的“英雄之聲”,堅毅而果斷,同時主部主題第二次陳述中的“二”與“三”的對抗又一次出現,那種擺脫艱險束縛的斗爭情節顯得愈加強烈。從副部到結束部,貝多芬向聽者展現了英雄的內心世界,但在最后的結束部,因為英雄所肩負的使命,他還是回歸到了擺脫羈絆的斗爭之中去,至此,作者進一步塑造了一個較為豐滿的英雄形象。
在《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展開部可謂是一個真正的“戰場”,是英雄接受最嚴峻考驗的烘爐。這個展開部規模十分龐大,其中包含了兩個三部性結構。第一個三部性結構從副部第一主題展開。在這個三部性結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部和副部第一主題的結合展開,在這里主副部主題交錯重疊,相互影響,這是英雄兩種情感的交融,伴隨著調性的展開,將英雄形象面對磨難時充滿斗爭性的復雜內心情感體現的淋漓盡致。第二百七十六小節出現了展開部的第一個高潮,木管樂器和小提琴出現了尖銳的小二度,e小調的那不勒斯六和弦加上了五度音,造成了很不和諧的小二度,連續反復四次,聲聲刺耳,就像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但是真正的英雄是能夠經得起考驗的,在隨后的第二個三部性結構中出現了抒情插部,音調深厚柔和,好似生死攸關的慰藉和鼓舞,充滿了自信的精神力量。第二個三部性結構由抒情插部展開。上文提到的抒情插部主題,筆者認為是第一樂章中內涵最為深刻的主題,它誕生在復雜的斗爭之后,標志著英雄在斗爭中的成長。此主題結構完整、氣息寬廣,采用了e小調,給人以真摯之感,體現出了英雄在斗爭中成長起來所具有的那種寬廣胸襟。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插部主題,不僅在展開部出現了兩次,而且還在具有結論性質的尾聲部分再次出現,體現出作者對這一主題的重要意義的肯定。
斗爭的過程是復雜的、具有反復性和曲折性的,插部主題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斗爭的結束,后面依舊有嚴峻的考驗在等候。第三百八十八小節又以主部主題展開為契機,又進行了一場決定性的斗爭,達到了展開部的主要高潮。樂隊全奏突然剎住聲音漸漸微弱。英雄在激烈的斗爭中受到打擊,聲嘶力竭、奄奄一息。就在降E大調屬七和弦的根音和七音微微震顫的背景上,圓號輕緩吹出“英雄之聲”主題。表現生命不絕如縷的英雄從死亡的邊緣掙扎起來,聽到微弱的生命呼喚。偉大的英雄形象以其堅韌和頑強,取得了斗爭的勝利,重振旗鼓。自此,英雄的形象已經完滿的塑造完成,他經歷了從誕生到歷經磨難與斗爭,到從斗爭中成長,再到反復斗爭最后終成真正的英雄的艱難曲折的過程。樂章最后的再現部和尾聲好似一部小說或是一部傳記的末章,具有結論性,尤其以尾聲部分最為突出:插部主題的再現即為對該英雄形象最好的詮釋。
第一樂章結束,英雄的斗爭故事也告一段落。貝多芬通過他的音樂向廣大聽者塑造了一個偉大鮮活的英雄形象,這源于他心中對于英雄的不滅的向往,源于他心中對于“自由、平等、博愛”的憧憬。
《第三交響曲》作為貝多芬闡釋他的“英雄主義”的作品,更加具體的向人民群眾展示了他對于“自由、平等、博愛”宏偉理想的執著追求,他借助音樂,向我們講述了一位英雄的斗爭故事,塑造了一位擁有著智慧、果敢與不屈的英雄形象,并且勇于向封建勢力送去了“挑戰書”。這首作品在當時鼓舞了太多民眾內心對自由的渴望與向往,他希望塑造這個英雄形象,來喚起每一個聽眾內心中的那個“英雄”,讓自己的革命斗爭性情感深入人心,激勵人們去追求美好的人類理想的那個世界。也許它觸及了人類最深層的情感,在今天依然不斷震撼著世界,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