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俏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在我國音樂文化當中,傳統的民俗音樂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國音樂具有鮮明的民俗性和傳統性。民俗音樂中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高校的民族音樂教學應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同時要更加全面地展現出藝術的多樣性,鼓勵大學生繼承傳統的音樂文化。再者,高校音樂教育中還要高度關注傳統民俗,并將民俗音樂作為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雅俗共賞的理念,重點關注民俗音樂教育,從而促進高校音樂教育藝術性的多樣化建設。
站在民俗的角度上來看,高校需積極探索和挖掘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在地域性特征中充分展現出其或歡快或沉穩的特性。另外,應總結和歸納人文藝術,以民俗的角度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音樂文化的意義及價值。
民族音樂內涵的探索也是高校音樂教育藝術性的重要體現。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要以民族精神、情感和意志為切入點,從而更加全面地探索和解讀藝術的獨特性。并積極為學生展示我國多個民族的音樂特點及表現形式,引入多種形式的民族音樂,帶領學生體會典型民族樂器和經典作品中的情感。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的藝術性中,也需充分展現藝術挖掘的基本特性。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懷當中,能夠加深學生對藝術情感的表達與理解。教師在傳授民族音樂藝術時,可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的感染力與美好,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音樂藝術教育的快速發展。民族音樂藝術十分重視押韻,同時其也非常關注情感的深層表達,學生也可從情感的視角認知民族音樂,從而獲得更好的心理體驗。
音樂教育中,社會和諧美是經常表現的主題。高校藝術教育中,應采取多種措施更加積極地挖掘音樂的美學內涵。首先,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中需充分融合人文因素、生態因素及社會環境因素。重視在社會美學層面,設立音樂素質教育的新目標,這樣在學生接受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帶領學生更好地感受人文情感,推動多元化教學的發展。其次,和諧音符的創建也是音樂教育藝術性的重要表現。其十分重視人文精神與人文情感的展示,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內在情感,帶領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特點和品質,并將其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方向。最后,教師需利用音樂教育為學生建立更加多元的社會認知,實現分層教育。在藝術教育中,生態美是十分關鍵的載體。高校音樂教育中藝術性的探索可幫助學生建立社會生態與社會心理聯系,從而使學生由內而外地感受到音樂的藝術性,滿足學生對音樂實踐的需要。
音樂藝術美學特征中,人格美也不容忽視,人格美能夠促進高校學生的心理建設,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展現自己的內在,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其加深對社會和諧美的認識。高校音樂教育中,更加關注學生對音樂的體會,如環境、心理等因素,進而引導學生建立更加積極的人格,以社會藝術的視角挖掘學生的心理審美,更加多元地挖掘出音樂教育的藝術性特征。
音樂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及合理性對增強學生的音樂體驗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以素質教育為基礎,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充分挖掘音樂藝術教育的主要特質,不斷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音樂表現的能力。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還應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和藝術表現,增強學生的音樂思維,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其次,要對教材進行適度調整,優選教材,以核心知識為基礎,不斷拓展教材的內容。進而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為學生創造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最后,開展標準化及規范化教學。降低音樂教育的成本,豐富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從而充分滿足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若要增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就需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的藝術展示水平,不斷提高音樂教師的人文素養及能力,且整合教材中的人文性因素和藝術性因素,積極更新音樂觀念,讓教師掌握更多更新的樂理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同時,還需提高教師的藝術素養,讓其能夠更加準確和全面地分析音樂作品,從而更好地進行展示教學。此外還應完善教育評價,理論聯系實際,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找到情感共鳴。
在素質教育影響下,音樂教學中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更加科學和完善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從而有效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需采用更加直觀,實踐性更強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和感知音樂藝術。再者,音樂教師要合理應用網絡教學,以微課和慕課的方式促進學生應用碎片時間開展音樂學習和音樂實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反思能力,按照學生水平上的差異,采用情景化的教學模式,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教學形式的新穎程度,另一方面還需以學生的興趣為立足點,且按照學生實際能力提供音樂教材,充分激發出學生對藝術的求知欲。另外,還需不斷增強音樂教學方式的創新性與學生的參與度,讓師生共同完成創作,也可小組共同合作完成創作,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總之而言之,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積極的對高校音樂教育的藝術性特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并以此來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不斷前進與發展。
綜上所述,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其人文性、民俗性與和諧性。并將音樂教育與生活實踐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以此滿足學生對音樂教育的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