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芬
(四川省德陽市孝泉民族小學校,四川 德陽 618000)
群文閱讀與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將題材、內容相近的文章安排在一起,讓學生在固定時間內,通過自主閱讀和教師指導,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了解,從而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促進學生閱讀速度及能力的提高,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水平,推動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這里的結構性主要是指,讀者在群文閱讀中,對群組文章產生的整體性的理解,并對這一理解的建構體系進行明確。其一,主題線索貫穿于文章始終,明確地體現出本組閱讀的議題中心。其二,認真理解每一個部分圍繞線索所形成的系統性框架。
群文閱讀需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多文本組織的閱讀環境,再由教師引導學生對所搜集的各類信息進行整合,并對其建構進行比較與聯系,以此對多個文本進行整體性的閱讀,進而形成自己的認知與理解。
與單篇文章的閱讀相比,群文閱讀更具創造性。單篇文本閱讀不僅單一,其意義也較為固定,創造空間有限。但是,群文閱讀卻與之完全不同,它主要是通過閱讀多個文本,對同一個問題或現象進行理解,也可以通過多個文本信息聯系更多方面的內容。
群文閱讀教學并不是脫離教材文本、漫無目的的自由教學,而是為了服務于日常語文教學,適當拓展學生閱讀,加深其對教材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各教育部門精心篩選而編撰的,高質量文章,與學生各階段的成長特點等各方面都極為貼近。因此,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組課文都適合“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現今,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以組為單位,主題相近,教師可以選定某一主題,利用主題閱讀法,開展“一文帶多文”的閱讀活動,以此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以三年級課文《去年的樹》為例,我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就根據其題材及結構等,選擇了《愛心樹》《七顆鉆石》《小壁虎借尾巴》等文章,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這種教學方式的使用,有助于提高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群文閱讀通常都是教師提前選取三到五篇文章,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全部讀完,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方法,并能快速獲得文本信息,從而展開積極的思考。但是,群文閱讀教學雖然是以學生為主,但教師的適當指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要以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依據,在符合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上,對閱讀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
第二,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該提前組合好閱讀材料,并通過設置相應的線索貫穿多篇文章,從而讓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把握。
第三,在閱讀之后,組織學生對閱讀材料的主題進行討論,通過集體構建來達成共識。
第四,為每一個單元組提供相應的補充文章,以供學生閱讀,從而有效延伸課堂閱讀。
由此可見,在開展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時,學生必須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閱讀與思考,并主動參與課堂,從而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有效提高。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涵蓋范圍也有局限性。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還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閱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課本中的每組課文提供相應的課外讀物,以此調動學生自主開展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活動,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感情,還能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以及分享知識的精神。
仍以《去年的樹》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在其群文閱讀的基礎上,再給學生提供其他課外閱讀材料,如《鼴鼠太太的項鏈》《小猴子下山》等文章,讓學生通過對比它們的不同之處,從不同的角度感受閱讀的樂趣,從而不斷提高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既能有效地彌補傳統閱讀教學的不足,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學生視野,又能為語文教學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積極應對各種課改問題,勇于迎接挑戰,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文素養,從而促進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及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