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星 寧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存在發展的精神根源。幼師不僅是積極踐行文化自信的參與者,而且是傳播文化知識及教育引導下一代逐步形成文化自信人格的推動者。然而,當前,幼師在美術教育方面的能力與高度文化自信的目標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筆者基于文化要素對幼師美術教育的現實影響,針對當前幼師美術教育存在的單個主體擔當意識不足、美術學科知識技能單薄、內外文化借鑒創新不足三個特征,指出了全面提升幼師美術教育能力的三條現實路徑:強化德育功能培塑擔當精神,聚焦現實需求夯實基本技能,合理借鑒吸收實現創新發展。
文化是指精神生產行為和精神現象。美術屬于藝術范疇,通過繪畫、雕刻等技法等物質的形式體現人們的思想和精神等。美術基于自身的專業性,凝練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在提升個體審美能力、傳遞社會主流思想形態、激發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責任擔當等方面。但當前,部分幼師學生對美術教育和文化的概念缺乏整體性認識,沒有將美術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將美術置于文化的范疇中,表現為把美術當成副課,用帶孩子代替了教育和引導孩子,體現了基于概念不清、社會責任不明而產生的主體的社會擔當意識不足的問題。
幼師美術教育涉及范圍廣泛多樣,是一門綜合性和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包含造型、審美、美術基礎理論和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知識,以及繪畫、剪紙、泥塑等專業技能運用。但是就當前的情況看,幼師專業的學生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學科基礎知識不扎實,對基礎主干課程理解不深刻,在實際運用上還有一定差距。同時,雖然社會對幼師和幼兒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但視美術為副課的窘境尚未改變。此外,幼師美術課程所學內容多、分配課時少,造成學生在知識技能掌握上更顯吃力。
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互鑒。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幼師培養的國際化程度不高,尤其是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幼師國際化培養還沒有被納入相應的議程中,幼師院校中幾乎沒有教師赴境外研修訪問和學生互換訪學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教師和學生的眼界與思維。同時,受當地文化藝術場館條件的限制和領導層的辦學理念影響,借助社會資源提升教師和幼師學生的文化水平的設想很難實現。可以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幼師教育在赴外留學互訪、院校間文化交流、理念成果創新方面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教育即教化育人,其中,德育是基礎。幼師院校要始終將德育放在首位,第一,要澄清幼師的社會定位和存在的社會意義,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幫助幼師學生懂得幼師崗位的重要性幫助學生糾正個人認識上的誤區。第二,要通過德育系列課程、社會名人進校園、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種形式,逐步引導幼師學生熱愛幼教事業,在校勤奮學習、在崗踏實肯干,主動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第一,教師要立足課堂講授抓好理論學習,幫助學生打破“理論無用”的慣性思維,將主要精力放在課堂學習上,學好繪畫、設計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為自身美術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二,學生要利用畫室指導抓好技能訓練。畫室、創作室為個人構思想法轉化為載有文化內涵的實物形態的專門場所,學生應當用好該平臺,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訓練,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實現自己能力的提升。第三,學生要依托定點實習抓好綜合運用。學生要充分利用幼兒園實習的機會,立足不同的實踐崗位,加強校內所學向崗位需要的學習成果轉化。
第一,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本級要統籌發力,積極為幼師專業學生美術教育能力提升搭建平臺,形成區域教學聯盟,實現各方優勢資源共享。第二,積極推進東西部地區大學與幼師學院、幼師學院之間的交流互動,加強美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更新教育理念,借鑒發達地區優勢資源成果。第三,深度拓展“互聯網+教育”,通過互聯網和MOOC平臺,為幼師美術教育提供新途徑。第四,借鑒吸收發達國家美術教育理念和最新經驗成果,創新美術學習思路和方法,實現他國或他人美術教育經驗的區域化和本土化,并立足崗位實際總結經驗和創新教學內容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