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歆 郴州職業技術學院
樁梁托換技術在地基基礎加固中的應用能提升施工項目的整體水平和施工質量,優化加固效果的基礎上,提升建筑工程的綜合質量效果,為工程可靠性管理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以某住宅小區加固工程為例,主要是對#1和#6居民住宅樓進行加固,整體施工項目為磚混結構,基礎為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見圖1、圖2。
之所以要進行加固處理,主要是因為業主提供了項目的沉降觀測結果以及現場調查分析數據,了解到建筑變形縫蓋板存在開裂的問題,地面不僅出現散水,還存在墻體脫落的現象,正是因為出現了不均勻性的沉降問題,使得建筑物整體出現了輕微的傾斜問題,施工部門在對沉降情況進行集中測定后發現,施工項目的結構沉降較為突出。#1主要的沉降集中在東部,西部沉降程度稍微輕一些,個別部位的觀測點沉降程度較大。而對于#6,則主要是東南位置沉降較為突出,西北部沉降較小,和整體建筑結構的填土厚度規律正好契合。基于此,施工部門決定結合實際情況對施工項目進行地基加固處理,有效避免結構受力增大后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1]。
值得一提的是,在場地地基加固方案選擇的過程中,結合注漿加固地基、錨桿靜壓樁托換加固、墻下布挖孔樁托換方案等進行最終判定,決定利用樁梁托換技術對地基基礎進行集中加固,有效提高整體項目的綜合質量。
將樁梁托換技術應用在地基基礎加固項目中,要發揮技術優勢和應用流程的作用,就要結合實際應用要點進行系統化工程監管,確保能集中減少沉降問題對建筑工程項目安全和可靠性應用造成的影響。依據房屋的實際情況判定具體施工水平和具體操作要求,結合沉降控制結構和加固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要對托換樁應力參數進行分析和判定,保證相應技術應用后續工作都能落實到位。

圖1 #1樓平面圖

圖2 #6樓平面圖
3.1.1 托換樁的設計
結合本文案例工程項目的具體情況可知,正是因為建筑結構出現了不均勻的沉降問題因此要對地基基礎進行集中加固,在加固工作開始前分析地基土本身已經受到了一定力的作用,而在加固操作結束后,托換地基持續性發生不均勻性沉降,就要將部分荷載從地基轉移到樁梁托換系統中,若是處理后地基不再發生相應的沉降問題,則后添加的部分將不會受到外力作用。基于此,要對托換樁進行集中的設計和分析處理,確保其能為安全施工的全面開展奠定基礎,維持后續加固工作的實效性水平,在設計過程中要著重關注的就是樁身的豎向承載力參數。因為工程項目應用樁梁托換技術主要利用的是挖孔灌注樁,依據實際工程情況選擇二次加載的情況下對結構模型展開深度的模擬分析,樁長為12m、樁徑為800mm,整體混凝土強度等級選定為C30,因此,整體樁結構分擔荷載參數為34.7%、土分的荷載分擔數值為65.2%。依據工程項目PKPM軟件就能計算出每一根樁結構的承載力,為430kN[2]。
3.1.2 托換梁的設計
在結合施工項目整體情況和施工要點進行參數分析后,就要落實具體的施工方案和管控體系,樁結構分擔的荷載百分數為34.7%,就能結合相應數值判定挑梁結構的彎矩設計數值和剪力設計數值,有效提升相應參數判定工作的綜合水平,為后續施工項目綜合質量監管控制工作的全面進步創設良好的平臺。
一方面,保護層厚度設置在40mm左右,選取6根直徑在20mm的鋼筋進行結構布置,有混凝土規范就能了解到截面允許的最大剪應力要控制在0.25βcfc。
另一方面,依據混凝土規范要求也能判定混凝土結構中箍筋的配筋要求,最小配筋率為0.001,最小箍筋面積為80mm2,因此,箍筋選取的結構為4肢筋,對應的直徑為8mm。
3.1.3 托換后墻體承載力分析
在應用樁梁托換技術的過程中,要結合承載力要求進行相應分析,并且要發揮技術優勢盡量避免托換操作結束后土體的繼續沉降,因此,墻體挑托的過程要結合墻體整體質量和應用效果予以綜合判定,完善墻體承載力驗算分析的時效性,并且結合驗算要求和控制要點展開深度處理,整合墻體結構綜合分析模式的同時,提升相應基礎管理的實效性。
第一,對基礎尺寸完成確定分析,結合砌體規范要求和參數體系進行判定,墻梁結構的計算跨度要結合相應參數予以處理,其中,ln為凈跨度參數、lc為兩座專家中心線之間的實際距離,結合墻體高度h進行整體分析模式的判定,確定最終尺寸。
第二,要對托梁承載力進行集中驗算,有效結合施工階段托梁荷載中托梁自重恒荷載、本層樓蓋施工荷載以及墻體自重等信息予以復核和校對,一定程度上保證材料強度能滿足具體的設計要求,也為后續受彎驗算和受剪承載力驗算工作的落實奠定基礎,保證相應參數都能滿足砌體規范要求,為優化荷載設計值奠定基礎。
第三,要對墻體受剪承載力展開校對和分析,有效結合墻體試用階段支座截面進行剪力參數的設計,并且依據砌體規范對砌體抗壓強度設計參數予以處理,只有V<V max才能保證墻體抗剪承載力符合參數要求。
為了進一步提升樁梁托換技術的應用效果,就要結合實際應用要點和規律完善相應施工方案的判定和處理機制,保證應用管理水平和工程項目加固效果都能滿足預期要求,發揮樁梁托換技術的優勢,整合實際加固處理方案的操作模式,提升建筑工程項目整體建筑質量水平的可靠性居住條件。
除此之外,要結合施工標準進行模型的建立,保證相應內容都能發揮其實際價值,利用有限元軟件進行模型的判定,確保能對工程項目中的不同單元結構進行分析,尤其是樁結構、土體結構、條形基礎結構等,要利用大應變、大變形以及塑性能力分析等項目進行綜合判定,集中提高平動自由度分析的合理性,有效優化施工項目的綜合水平。
3.2.1 施工要點
將樁梁托換技術應用在地基基礎加固項目中,要對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有更加明確的認知,從而判定具體施工方案和應用要點,從根本上保證施工項目開始前能制定有效且完整的組織設計方案,確保能按照標準化工序有效開展相應作業。具體流程如下:
人工挖孔處理→鋼筋籠設置處理→澆筑托換樁混凝土→挖出托換梁的具體位置→鋼筋籠放置處理→澆筑托換梁結構混凝土→修復和裝飾。
3.2.2 具體施工步驟
第一,人工挖孔處理。在地基基礎加固項目中應用樁梁托換技術的過程中,要結合施工方案和施工要點完成人工挖孔的處理工作,確保相應工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在落實挖孔處理工作前,要結合施工項目的周圍情況進行挖孔試驗操作,結合相應數據進行地質條件、水文條件等基礎因素的復驗處理,確保能對施工工藝選擇過程予以集中監督,有效提升施工工藝體系運行的綜合質量,減少不良操作造成的影響。
第二,鋼筋籠設置處理。在實際施工項目應用管理的過程中,鋼筋籠的設置較為關鍵,要結合實際施工要點進行鋼筋籠的制作和吊裝控制,一般在現場進行加工成形處理,有效結合實際施工要求和管控模式保證對應施工管理要點的完整程度,提升具體操作工序的綜合水平和應用價值,維護地基基礎加固項目中應用樁梁托換技術的整體水平。進場前鋼筋要進行集中的復檢和焊接試驗,保證試驗結果滿足相應預期后才能投入施工,選取的是通長鋼筋,并且借助閃光對焊接頭,保證相應處理工序和操作流程的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實現一次性加工成形,維持相應操作流程的完整性。
第三,澆筑托換樁混凝土。在挖至一定深度參數后,就要配備一定數量的低壓照明設備,有效保證深度能達到井口6m的位置,確保能配備相應的送風裝置,有效提升相應控制工作的時效性。
第四,挖出托換梁的具體位置。在托換梁施工操作過程中,其具體的方式和托換樁施工項目較為相似,要在條形基礎上進行挖土處理,保證相應操作都能按照工序完成,并且要在樁頂預留對應的鋼筋結構,完成托換梁鋼筋的綁扎控制效果,真正實現澆筑成型的目標,優化施工項目的整體水平。
第五,修復和裝飾。在結合施工方案進行全面監管和應用處理后,就要整合施工要點和施工流程,保證施工質量的完善效果能滿足預期,且能在二次加載的基礎上維持樁土荷載參數。施工部門要結合施工情況和施工要點對周圍進行修復和集中處理,提升加固施工操作的綜合水平,發揮工序的優勢,有效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確保在地基基礎加固項目中應用樁梁托換技術的過程中能發揮技術要點和作用,提升整體施工項目的綜合質量。
在介紹樁梁托換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地基基礎加固項目的要求,落實更加優化的施工處理方案,提升施工管理控制效果和綜合質量,能有效維持項目的基本水平。施工部門要按照施工要求和工序標準落實更加完整的施工方案,確保能結合對應操作中的問題,著重維護施工技術要點,為建筑工程監管項目整體水平的優化提供保障,實現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