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豁亮
(遼寧省凌源市宋杖子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遼寧 凌源 122500)
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性環節,對農業產量提高、效益提升起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隨著各級政府對“三農”的不斷關注,縣鄉(鎮)兩級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出現了快速提升的趨勢,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就目前而言,農業現代化及新農村建設已經向更高層次發展,所以,農業機械化培訓工作需要一改以往的傳統觀念,實現新突破[1]。鑒于此,縣鄉(鎮)兩級農業機械推廣部門首先要加大培訓力度,實現農業機械知識與技術的不斷更新,與飛速發展的農業機械現代化相適應。農業機械化推進過程中,隨著國家財政惠民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業機械設備及新技術應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在積極進行農業機械化推廣工作的同時,農業機械教育培訓部門強化農機技能培訓已經刻不容緩。這不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促進國民經濟向前發展的有效措施。
1.1 創新縣鄉(鎮)兩級農業機械培訓理念。農村機械化技術普及與應用水平代表著農業發展的水平。目前,農業機械使用面窄、保養困難等方面的實際問題不容忽視。所以,推進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應該結合農業生產實踐,進行教育機制創新,使縣鄉(鎮)兩級的教育培訓和農業機械發展密切結合,實現農戶對農業機械新技術的全面系統掌握。在培訓觀念上,要形成專部門、專人員、專職責的培訓理念,在此基礎上,打造農業機械教學培訓基地,建設農業機械服務信息平臺,實現農業及機械培訓的資源共享。
1.2 健全縣鄉(鎮)兩級農業機械培訓管理體制。在管理體制建設上,結合遼西地區縣鄉(鎮)的實際情況,逐步建立健全與農業需求相適應的農業機械培訓制度。在培訓內容上,科學制定培訓計劃,完善培訓目標,使農業機械培訓成果可以實現量化。在培訓形式上,基層培訓機構應當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術合作[2],真正研發出農民所需的新技術、新設備。
2.1 依據農業生產所需細化培訓內容。在農業機械培訓課程設計上,要結合縣鄉(鎮)農業生產的特點,結合農戶的需要,密切聯系農業生產實際,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開設農業機械培訓內容。首先,針對不同需求對培訓內容進行細化分類,從不同的層面上提高農民農業機械應用水平,切實做到學以致用,滿足農業生產所需。其次,要依據當地農業機械的發展水平與層次,結合現階段已有的農業機械進行專門培訓,最大限度提高農業機械的利用率,并針對使用需求和保養需要進行培訓,延長機械的使用壽命。
2.2 依據農業發展水平科學制定培訓計劃。在實施農業機械培訓中,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建立網絡信息共享平臺,把農業機械新技術等相關培訓內容上傳到平臺上,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培訓資料的資源共享,使大家隨時隨地都能觀看教學內容。對于培訓方式,可采取入戶培訓方式,由專人負責,真正將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技術培訓落實到位。與此同時,還要建立長效培訓機制,為農民建立農業機械學習檔案,對他們定期進行技能的檢查和回訪,及時反饋培訓實效。
2.3 依托農業機械生產實踐進行現場培訓。在農業機械培訓過程中,技能培訓是關鍵,是滿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將農業機械培訓搬到田間地頭,通過邀請專業農機操作手進行現場示范,對農民進行面對面、手把手地培訓,這種模式快速直觀,對農民的培訓效果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