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丹苗
桐廬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處錢塘江中游,縣域總面積1829平方公里,下轄4街道6鎮4鄉,人口41.49萬人,森林面積206.65萬畝、生態公益林119.45萬畝,森林覆蓋率75.31%,素有“鐘靈毓秀之地、瀟灑文明之邦”的美譽,先后榮獲國際花園城市、國際人居環境示范獎、國際休閑鄉村示范區、中國美麗鄉村、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縣等眾多殊榮。近年來,桐廬縣堅持“兩山”發展理念,強化森林資源管理與保護,大力開展平原綠化、森林撫育、“四邊三化”建設等工作,全面綠化美化桐廬,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崛起之路。
堅持最美標準 森林生態網絡不斷完善
桐廬縣森林城市建設堅持最美標準,強化“以景區的理念發展全縣、以景點的要求建設鎮村”,以“綠”為出發點,以“美”為關鍵點,以“富”為落腳點,逐步形成“春有繁花似錦、夏有綠樹成蔭、秋有紅葉飄霜、冬可踏雪尋梅”的美麗景致。
優化城市綠色空間。新建城市公園綠地4個,面積18.3公頃;新增防護綠地24.3公頃;新增生產綠地6.3公頃;新增附屬綠地22.1公頃;新建綠蔭停車場1個。
提升山地森林質量。實施森林撫育、珍貴彩色健康森林、基地更新等工程,2016年新造林1905.5公頃,2017年新造林1803.8公頃。
打造森林生態廊道。以“四邊三化”“兩路兩側”、美麗公路、平原綠化為抓手,全面加強境內國省道、高速公路、河流干線等兩側可視面第一山脊線綠化,對糧食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等推廣路溝渠堤綠化。境內公路、水岸實現全面綠化美化,綠化率達98%,水岸綠化率達93%,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8%,形成了豐富密集的森林生態廊道體系。獲評“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210省道桐義線被評為浙江省首屆最美自駕公路。
實施森林城鎮全覆蓋。2016年創森以來,實施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聯創,城市、鄉鎮、村莊同步推進森林系列創建,目前已實現省級森林城鎮全覆蓋。至今,共創建省級森林城鎮10個、省級森林村莊15個、市級園林綠化村80個,全縣集中居住型村莊林木綠化率達30%以上,分散居住型村莊林木綠化率達20%以上。
堅持質量提升 城市森林健康持續增強
積極開展森林撫育、彩色健康森林建設、珍貴樹種發展、木材戰略儲備林工程,加強公益林管護,提升林分質量,形成優質高效的森林屏障。建立堅固的森林生態保護體系和濕地保護體系,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完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減少松材線蟲病疫病發生率,加大森林防火力度,切實保障森林資源。
開展珍貴彩色健康森林工程。通過森林撫育、珍貴樹種發展、木材戰略儲備林建設,不斷提升林分質量和景觀水平,3年累計完成珍貴彩色健康森林1.01萬公頃。大力推廣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加大市樹、市花在城鄉綠化中的應用。城市鄉土樹種占城市綠化樹種使用數量的80%以上,近3年推廣珍貴樹種101萬株。
開展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通過封山育林、林分改造等生態經營措施,公益林森林蓄積穩步提高,全縣生態公益林7.96萬公頃,占全縣林地面積的57.8%,建成分布均勻的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優質林分4.9萬公頃,是桐廬縣森林生態穩定的重要基礎。
開展一區兩園建設。加大自然保護小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和保護力度。近3年新建南堡省級濕地公園、蘿卜洲省級濕地公園、云湖省級森林公園、紫錦山市級森林公園。全縣建有森林公園16個(2個國家級)、省級濕地公園2個、自然保護小區4個。切實鞏固了野生動植物分布區及其生態環境。
加強森林資源管護。每年開展森林資源動態監測工作,建立專項監測點,準確掌握林業“雙增”變化,及時公布成果,滿足社會公眾對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的信息需求。設立野生動物救助點2個,為縣域范圍內野生動物提供救助。嚴防森林災害,嚴管森林資源,郊區森林自然度0.57,形成了以自然森林為主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堅持民富縣強 城市林業經濟更加壯大
利用區域森林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建設桐廬最強最富模式,重點做好以森林旅游為主的全域旅游產業,大力發展珍貴苗木、山核桃、香榧、油茶、竹類、中草藥等林業特色產業,形成“全國領先、民富業強”的森林產業體系。
發展全域旅游。桐廬縣是全省唯一的全域旅游專項改革試點縣。近年來,將發展全域旅游作為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最佳途徑、踐行“兩山”理論的最佳載體,基本形成“產業因全域旅游而更興旺、城鄉因全域旅游而更美麗、百姓因全域旅游而更富有”的全域全業全民發展格局。自創森以來,建立3A級村落景區20個、2A級村落景區15個。農家樂(民宿)572戶,床位1.03萬個,年營業總額均超2000萬元,并呈逐年增長態勢。
發展森林休閑養生。桐廬縣是浙江省首批森林休閑養生試點縣,近年來以森林資源和森林旅游產業為依托,創建“進森林氧吧、品森林美食、賞森林美景”的產業品牌,打造一流的森林休閑養生福地。建立以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基礎,富春山健康城為依托的綜合性森林休閑養生基地1處,以旅游景點為依托的森林旅游休閑養生區7處;修復森林古道6條,新建森林綠道16條,培育森林特色小鎮3個、森林人家6個。2018年桐廬縣申報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富春山健康城被列入第二批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瑤琳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全國首個實施森林康養醫學實證的森林康養基地。
培育林產經濟。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編制《桐廬縣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出臺特色經濟林和林下經濟扶持政策。打造農產品區域品牌,培育茶葉、中藥材、蜂業等超10億元的主導產業鏈,建立林下中草藥基地1847公頃、山核桃基地5400公頃、油茶800公頃、香榧1000公頃。全縣苗木種植1222公頃,基本滿足本縣苗木綠化需要,新建保障性苗圃基地1處。
堅持挖掘特色 城市生態文化更加豐富
加強科普宣傳。依托青少年宮、博物館、森林公園、科普基地吸引參觀、開展科普活動,向廣大市民宣傳生態科普知識。在森林公園、城市公園、風景區設置帶有二維碼的植物科普標識牌和生態科普標識牌,在科普場館設立科普櫥窗。目前全縣縣級以上的科普場館4個、科普基地24個、森林生態科普教育基地12個,其中,為推進省級森林城鎮全覆蓋,2017年新建森林生態科普基地6個。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開展縣級生態科普活動15次以上。利用各類媒體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增強社會的森林保護和生態文明意識。
廣泛開展義務植樹。每年開展以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的大型機關植樹活動,廣泛開展“共青林”“巾幗林”“網友林”等植樹活動,開展認建認養活動。創森以來,全縣義務植樹參加人數達52萬多人次,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0%以上。
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創建以來,開展第二次古樹名木普查和掛牌工作,開展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每年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加大古樹名木文化宣傳力度,瑤琳畢浦村“娘娘樟”、富春江鎮蘆茨村“迎客松”入選“浙江最美古樹”,富春江鎮石舍村樟樹、瑤琳鎮舒家村桂花等9株古樹(群)上榜“杭州最美古樹”,分水鎮朝陽村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最美銀杏村落。2017年12月,承辦了全省古樹名木保護現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