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南部山區,錢江源頭之一,南與福建浦城縣接壤,是中國武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浙閩贛交界山地中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為全面保護好區內資源,江山仙霞嶺省級保護區管理局緊緊圍繞資源管理、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社區共建4項職能,開展了各項獨具特色的工作,將保護區傾力打造成“生靈仙境·云山霞嶺”。
多方布控 編織生態“安全網”
科技引領,打造保護區數字化典范。緊跟數字政府建設,圍繞“信息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目標,以數字保護區為核心抓手,加快資源管護現代化建設。投資近500萬元建設一套完整的、全功能體系的“數字保護區”軟硬件系統。目前已完成“天眼”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在保護區內關鍵卡點布設了35個監控探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監控網絡,并在5個制高點分別設立熱成像儀,對3—5公里范圍內高溫火源進行紅外監測報警。做到對重點區域進行實時監控,人員出入有記錄,24小時全程錄像可查。并通過自動巡邏,對疑似火情,向管理平臺自動發布預警,不留管護死角,做到早部署、早預防、早發現。同時,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綜合管護系統,建設保護區無線系統、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對外發布系統、應急管控系統、數據存管系統、信息中間件轉換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等信息處理平臺,并將空氣質量監測、氣象監測、野外紅外相機監測、伯樂樹等特色物種定位展示、GPS定位巡護、無人機巡護等功能融入整合,依靠現代技術實現高效管理,提高管護能力。
完善基礎建設,源頭控制外來活動。在以陸路管理為主的安民關管理站、深坑口管理站基礎上,新建東坑口和龍井坑兩個管理站,對從水路進入保護區的外來人員設卡檢查,從而實現進入保護區陸路、水路的全方位源頭管控。
加強協作,合力管護保護區資源。聯合市檢察院、林業局、屬地鄉鎮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保護區資源管護四方協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與聯合執法,合力推進保護區建設與保護。加強與公安部門協作,在管理站設立警務室,借助其強大的威懾力,有效預防違法犯罪行為。
加強巡查,開展“清網”行動。深入運行“管理局+管理站”“管理員+巡護員”模式,針對夏季網魚等違捕行為高發時段,及時啟動“日巡+夜巡”24小時無縫對接的巡護形式,全力開展生態資源破壞大整治。由9名巡護員為主力軍,包干到位,分組對保護區范圍內特別對涉水區域全面開展巡查,履行資源保護職責。
多措并舉 構建監測“智慧網”
啟動綜合科考。先后2次開展專項科考活動,特別是2018年底啟動的新一輪綜合科考,對獸類、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類、植物植被、大型真菌、苔蘚等各類資源進行深度調查。同時針對黑麂、伯樂樹兩個特色物種組織專家開展了專題調查和研究。截至目前,已發現并明確以江山仙霞嶺命名的新種1個、中國大陸新記錄1個、華東新記錄1個、浙江新記錄4個。另外,通過開展“尋找伯樂樹活動”,已將原有記錄的200株伯樂樹提升到近2000株,刷新全省歷史紀錄,有望沖刺全國紀錄,目前數據還在不斷更新中。
開展自主監測。自主開展野外監測,購置紅外相機170臺,按照全域覆蓋的目標,在保護區內將公里網格布設和重點區域加密的方式相結合,開展全域監測工作。通過2輪布設和回收整理,成功拍攝到黑麂、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白鷴、藏酋猴等20多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尤其是藏酋猴,為浙西地區近20年首次發現,刷新了江山市物種新記錄。黑麂、黃腹角雉等“生態環境指標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充分體現了江山市近年生態保護的成效。
加強科研合作。保護區與中科院、中國林科院、省林科院、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等科研院所以及浙江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廈門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等院校都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深入開展了伯樂樹研究、樣地監測、生態功能評估等科研項目,不僅為保護管理提供了更多科學支撐,更加強了與省級、國家級評委的聯系溝通,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多管齊下 疏通科普“經絡網”
兩大科普陣地建設全面啟動。實施科普陣地觸角“二個拓展”,即向城區、保護區拓展,分別在市區和保護區內建設科普館和科普長廊,建設科普游線,不斷豐富科普載體。目前已投入資金300萬元用于建設科普館和科普長廊,11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
自然教育三年行動啟動實施。以中小學生為重點科普對象,與市教育局聯合開展自然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通過3年努力,建成固定的科普教育實踐基地2個和學生科普志愿隊伍1支,發展15所以上中小學成為仙霞嶺省級保護區自然教育基地。2019年已建成首批自然教育基地3個,并依托“5·22”等宣傳活動開展自然教育進校園,有效提升了中小學生生態保護意識,加深了科普實效。
媒體宣傳通道全線打通。國家、省、市各級媒體合作資源更加豐富,關系更加密切。1年多來,已累計在市級以上媒體發布宣傳報道近80篇,省級以上媒體發布宣傳報道20多篇,其中藏酋猴、伯樂樹等科考成果在《新京報》、浙江新聞等多個省級以上媒體高頻次報道。拍攝到的白鷴、黃腹角雉、藏酋猴視頻被中央一套“秘境之眼”欄目選中并連續3期播出,保護區內的攝影作品在“學習強國”上強力推出,較好地展示了江山市生態建設成果,保護區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多點發力 架構服務“連心網”
高效完成集體林租賃工作。市委、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通過市、鄉、村三級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僅用2個月,順利完成涉及8個鄉鎮17個行政村994戶共10.34萬畝集體林租賃工作,促進當地村和群眾每年增收80多萬元,有效激發了當地村及村民共同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引導產業發展促增收。組織食用菌、中草藥、蜜蜂等企業與當地村進行對接交流,謀劃合作;引入古老農耕、冒個泡等電商平臺,拓寬銷路,發展電商,增加村民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此外,保護區還通過購買勞動力、雇用當地群眾為站點管理員和巡護員等舉措,進一步增加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
加強保護區品牌建設。申請注冊“江山仙霞嶺”商標,切實提升保護區獼猴桃、蜂蜜、茶葉等農特產品的品牌價值,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并開展仙霞嶺省級保護區品牌策劃,以“生靈仙境·云山霞嶺”為主題,完成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形象LOGO設計。謀劃以結合當地生態產業,打造拳頭產品,提升品牌效應,實現共贏。
積極改善當地基礎設施。保護區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為當地群眾創造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動周村片交溪口—徐羅2公里林道硬化工程,爭取市財政一事一議資金補助100萬元;積極開展抗洪搶險,一期投入15萬元,啟動深坑口—龍井坑總長5.4公里的水毀道路修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