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 王冠玉 李國莉 楊波 張勇直 彭康生
[摘要] 該文探討在該區域內醫聯體模式下基層衛生院急診科的建設,從幾個方面分析了基層衛生院急診科目前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基層衛生院急診科建設不平衡,沒有得到合理投入,急診醫護人員勞動強度大,待遇低,糾紛多,人才培訓梯隊不健全,搶救流程制度不完善等。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提高急診科地位認識,按照指南進行急診科建設,合理投入購置急診急救設備,合理布局,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合理規劃搶救流程,加強人才培養,提高職業素質和急救技能,建立全科醫學模式急診科,提高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拓展和延伸急診服務,增加社會效益,為基層衛生院急診科建設提供經驗。
[關鍵詞] 醫聯體;基層衛生院;急診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0(b)-0073-02
急診醫學的興起,不僅帶動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也為人們看病提供了便捷的通道。目前三級綜合醫院的急診醫學的技術水平已與世界比較先進的急診技術相接軌,但是基層衛生院的急診醫學建設較晚,其發展滯后,個別衛生院的急診醫學建設甚至和國家規定的管理指南存在較大差距,因而導致其發展緩慢。
近年來,在社會不斷進步與發展的過程中,各類意外事件與災害的發生率均持續上升,尤其是交通事故,其發生率極高,且后果通常較為嚴重,大部分患者需要進行急診治療。種種因素的影響,對急診醫學科的建設,尤其是基層衛生院急診醫學的建設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蒲江縣人民醫院于2011年1月被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以醫聯體的方式進行了托管,2015年8月,蒲江縣下屬16家基層衛生院與蒲江縣人民醫院簽訂了醫聯體,形成了1+1+N的醫聯體模式,即一家三級醫院托管一家二級醫院,并對N家基層衛生院進行協助幫帶的醫聯體模式。
急診科是醫聯體建設的重點之一,目的是通過醫聯體這種模式,加快基層衛生院的急診醫學建設與發展,提升急診急救專業技能,以滿足患者對急診救治的需求,繼而提高醫護滿意度與患者滿意度。通過這3年的醫聯體急診科建設,基層衛生院的急診急救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其發展狀況并不樂觀,一方面是醫療人員對基層急診醫學的建設認識還不夠,重視性不高,人員流動較大,另一方面整體醫療水平尚未達到要求,導致醫患糾紛事件時常發生。
然而,基層醫院的急診科卻是戰斗在最前沿的科室,擔負著接診、搶救、治療、分流病員的任務,要對危重患者要做到準確診斷、及時、有效的搶救和治療。在這些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需要加強基層衛生院急診醫學的建設和管理。
1 ?基層衛生院領導應著力建設急診醫學科
急診科屬于醫院一個非常重要的部門,其醫療水平的高低,技術水平如何從某一個方面來說反映了醫院診治的實際水平,醫患之間的關系及社會形象。因此,醫院領導要對急診科的建設要有足夠的重視,不能使急診科在醫院的發展中成為可無可有的科室,成為邊緣化科室,要把急診科提到重要科室的層面加以建設和管理。
3年來可以看到縣級區域內有些基層衛生院的急診科建設逐步發展,規范,并通過自身努力并入了120網絡;而有些基層衛生院的急診科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這說明部分基層衛生院領導對急診醫學發展的認識不足,對急診科建設的重要性缺少全面的認知,對科室的定位毫無概念,對相關醫護人員的薪資待遇、進修學習等未提供平臺。因此,領導要重視,政策要傾斜,積極培育急診專業人員[1]。
2 ?對急診科建設進行合理的投入
急診科的工作特點決定了醫務人員在搶救危重患者工作中具備快速反應的能力,才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搶救治療結果。因此,醫院必須有合理的投入,配備足夠的醫務人員,配備較完善的搶救,通訊和運輸設備。3年來,部分基層衛生院基本搶救需要的除顫儀和洗胃機沒有配置,有些基層衛生院即使配置了,也沒有應用到實際中。有一半以上的基層衛生院沒有配備院前急救救護車。
3 ?合理的急診科布局
急診科在醫院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因此急診科合理的布局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使整體布局出現混亂。①方便急診患者就診,保證綠色通道患者暢通無阻。②利于組織醫務人員進行搶救,利于危重患者分流,通道沒有障礙,搶救操作距離最短,方便,合理緊湊。
目前大部分基層衛生院接診到危急重患者后,都直接通過急診將患者轉至住院部進行搶救處理,而急診科僅僅是個中轉站,存在較大的醫療隱患。①危重病人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耽誤了搶救時間。②存在轉運風險;③加大了住院部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和風險。
4 ?加強急診科醫務人員的培養
基層衛生院的急診科設置一般都不是很健全,常常都只有內科和外科,急診工作往往是醫院其他二級科室人員來承擔,缺乏復合型急救人才。急診工作往往有時工作量大,風險高,容易導致醫患糾紛矛盾,再加上由于急診工作性質,勞動強度,薪酬待遇低,晉升職稱困難 等諸多原因,使得很多醫護人員對急診科望而卻步,并且在急診科工作,還需要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因此,大多數青年醫生不希望固定于急診科,就算在急診科也通常是迫于行政安排或醫院政策,而非自愿,而且只要其在急診科輪轉安排到期,依然回歸原本科室。因此,基層衛生院對這類醫護人員的培訓重視度不高,基本不會安排系統、正規的培訓課程,此現象在基層醫療機構中更為突出,這樣就造成了基層醫院急診科工作不能正常開展,而急診醫護人員的急救水平也難以提高。
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隊是急診科和急診醫學發展的關鍵。基層衛生院必須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引入優質的專業人才,并想方設法將其留下,通過績效考核、獎金制度、職稱規劃、進修學習等措施予以實現。在人才培訓方面,要將急診醫生培養成全科醫生,并確保其能全面了解、認識急診科常見病
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效果顯著,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診醫生的專業技能以及急診科的整體醫療水平[2]。采取醫聯體就是這樣的一種模式。通過“走出來,請進去”的模式,組織急診醫生到上級醫院參加培訓,或聘請專家到本院進行教學。
急診醫學作為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診治的患者是各個年齡層的危急、重癥患者,急診醫生必須不斷提升自我素養,提高專業技能,努力成為一名綜合能力較強的全科醫生,所以急診工作對急診科醫生的要求相比于其他科室要高,所有急診醫生都應該具備基礎急救技能,并且要不斷的培訓和提高。
只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有目的、有計劃、全面地對急診科的醫務人員進行培養,讓急診科的醫務人員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跟上急診醫學發展的步伐。
5 ?不斷完善各種搶救措施,改善綠色通道流程,建立健全各項制度
急診科醫護人員要熟練掌握各種常見急危重病癥的搶救措施,熟悉各種搶救設備的操作規程,醫護分工合理,崗位職責明確。
急診綠色通路是作為救治急診科患者的醫療系統,其在急診科診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現下基層衛生院的綠色通路建設并不健全,更甚者還沒有這樣的一種概念,不適應醫療市場及急診科患者救治的需要。為了保證急診科的診療工作得到高效、快速進行,強化急診綠色通路的建設極有必要。急診綠色通路指院內為急診患者快速、高效的醫療服務機制,包含預檢分診、搶救室、監護室、手術室、藥房、輸血科、檢驗室,功能科和放射科等,對危急生命的重癥患者進入急診科后,都能迅速進入急診綠色通道,先搶救,后收費,及時、高效地得到救治,挽救生命。
急診科還應該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既能保證搶救工作井然有序,提高效率,又能提高急診工作質量和提高搶救成功率,也是提高急診醫護人員技術水平的有效方法。要強調“3個意識”,即窗口意識:急診科是醫院的重要窗口,患者來到急診后,醫護人員要用換位思考的方法診治和搶救每一個患者,使其有一種溫暖、信任感,做好醫患溝通,良好的醫患溝通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增強[3];急診意識:首診醫生負責制,達到“急而不亂,忙而有序”,對患者而言,不管從哪個層面分析,急診科的首要任務均為“快”[4],使患者得到快速,準確,合理的搶救處理;安全意識:急診科醫護人員要盡心盡責,堅守崗位,不推諉,拒絕患者,危重患者病情不穩定,不轉運,嚴格落實,確保安全[5]。
6 ?結語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需要也越來越迫切,但是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擴大并不平衡,特別是基層衛生院的急診急救建設還很脆弱,然而,它們的建設對于醫療衛生事業來說卻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急診醫學現階段還處于發展階段,因此要不斷強化和發展急診醫學,特別是基層衛生院的急診建設,合理科學的落實,才能從根本上為人民群眾的看病提供方便,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玉麗,李劍妹.基層醫院急診一體化模式建設和管理的研究探索[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7(31):202.
[2] ?付國強,王伯良,任彬.急診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踐與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7,31(1):81-83.
[3] ?韓慶烽,王冠,張祺,等.醫患溝通技能評價表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38(3):435.
[4] ?莫清飛,盧中秋.綜合性醫院急診科擁擠的現狀及對策[J].臨床急診雜志,2017(1):81-84.
[5] ?宋承旭,李青,李向雪,等.基層醫院兒科急診建設思考[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s1):136-138.
(收稿日期: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