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迎春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角色扮演法在提高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30名在該院就職的兒科醫生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為兩組,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均15名,參照組醫生采取普通治療法對患者實施治療,研究組醫生在普通治療基礎上采取角色扮演法對患者實施治療,研究時長1個月,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患者對醫生的治療滿意度,以此作為依據對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進行評分,并研究其溝通優良率。結果 經研究,患者對研究組醫生的治療滿意度均優于參照組滿意度,研究組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優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數據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研究表明,在兒科醫生醫患溝通中,角色扮演法可以顯著提升兒科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從而提高患者對兒科醫生的治療滿意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應當在兒科臨床得到更廣泛的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角色扮演法;兒科醫生;醫患溝通;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 R1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0(b)-0077-02
臨床兒科治療具有其獨特性,針對兒科患者采用的治療方法更關注患者的治療感受,提高兒科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對于兒科治療過程來說至關重要,如何提高兒科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成為臨床兒科研究的重要課題[1]。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是兒科醫生一項必備的專業技能。角色扮演法相較于傳統的治療方法具有交互性、靈活性等特點,提高兒科醫生換位思考的能力以及醫患溝通能力,幫助兒科醫生與兒科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有利于治療過程的順利展開。該文研究分析角色扮演法在提高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30名在該院就職的兒科醫生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為兩組,研究組與參照組,每組15名。參照組15名兒科醫生男女比例7:8,年齡29~33歲,中位年齡(31.03±1.15)歲;研究組15名兒科醫生男女比例6:9,年齡29~34歲,中位年齡(32.03±2.05)歲,參照組與研究組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兒科醫生采取普通的兒科治療方式,正常展開診療。研究組兒科醫生在普通診療過程中實施角色扮演治療方法,角色扮演法在兒科診療過程中的具體內容有:(1)組織學習,編寫角色劇本。為了角色扮演幫助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組織研究組兒科醫生學習角色扮演法相關知識,首先兒科醫生應確定角色扮演內容,并編寫相應的角色扮演劇本,為角色扮演法的展開作充分的準備。研究組兒科醫生可以向專業的兒科心理醫師請教兒科治療中角色扮演相關問題,通過網絡查閱資料,掌握角色扮演法的內涵與核心技巧,明確角色扮演法實施的目的[2]。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角色扮演劇本的設定與編寫,劇本內容圍繞提升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的主題展開。同時角色扮演法所采用的劇本要充分切合實際需要,考慮到實際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擾因素的影響,并盡可能設想兒科醫生醫患溝通過程中多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針對不同情況角色扮演法采用不同的劇本。兒科醫生要充分換位思考,站在兒科患者的角度編寫劇本,可以事先調查兒科患者感興趣的角色扮演內容,注意不要偏題。最后,劇本編寫還應考慮兒科患者家長的感受,盡量讓家長參與到角色扮演當中,有助于達到更好的角色扮演效果,提升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
(2)實施角色扮演。根據設定的角色扮演劇本,指導兒科醫生在醫患溝通中具體實施角色扮演法,同時注意以下幾點:①兒科醫生采用角色扮演法就診時態度應當保持友善親切,不失莊重,目光真誠,讓兒科患者及其家屬盡可能獲得安全感與親和感;②角色扮演法要求兒科醫生態度端正,認真,切不可把角色扮演當做玩笑,只有兒科醫生充分進入“角色”,才能使得角色扮演更具真實性,引導兒科患者快速融入角色情境中,主動配合相應的治療,兒科醫生切忌羞澀,應大方積極地扮演好“角色”[3];③為了角色扮演更具真實性,兒科醫生應當巧妙利用輔助道具,吸引兒科患者的注意力,激發其配合治療的興趣,提高兒科患者治療依從性,同時,道具的選取要謹慎,必須保證足夠的安全與衛生,不能對治療過程造成干擾。
1.3 ?評價指標
兒科醫生就診結束時向兒科患者及其家屬發放調查問卷,問卷包含兩大模塊,一大模塊主要收集兒科患者的意見,提問方式應便于兒科患者理解且能考察兒科醫生的專業水平,對于年齡較小、無法獨立完成問卷的兒科患者,應爭取家長積極配合,幫助兒科患者填寫問卷;另一大模塊主要收集患者家屬的意見,考察家屬陪同治療的感受與體驗,統計分析兒科患者對兩組兒科醫生的治療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并隨機抽取每位兒科醫生的20份調查問卷,根據非常滿意的例數對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進行評分,包括能力優異、良好以及較差;在每位兒科醫生收集的調查問卷中隨機抽取20份調查問卷,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兒科患者對該兒科醫生的治療滿意度,20例兒科患者中15~20例(不含15例)對其兒科醫生評價非常滿意則該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評分為優異,5~15例(不含5例)評價非常滿意則兒科醫生溝通能力良好,0~5例評價非常滿意則兒科醫生溝通能力較差,醫患溝通優良率=優異+良好。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4名優異,4名良好,7名較差;研究組8名優異,6名良好,1名較差,研究組兒科醫生醫患溝通優良率(93.33%)顯著高于參照組(53.33%)(P<0.05),兩組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對比見表1。
3 ?討論
醫生醫患溝通能力是評價醫生專業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優秀的醫師不僅掌握必備的醫學專業知識與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術,高尚的醫德與良好的人文素養,還應有優異的醫患溝通能力[4]。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不僅要求醫療技與醫護人員完備,還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就診需求,醫師不僅要面對患者的生理疾病還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醫患之間良好的溝通,使得醫師及時了解患者心理需求[5]。兒科病房所面對的患者由于年齡較小,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較弱,更需要醫師進行耐心溝通,兒科醫生優異的醫患溝通能力成為兒科治療的必備條件。角色扮演法有助于醫師以兒科患者同齡人的身份對兒科患者展開治療,能幫助醫師快速得到兒科患者信任與理解,降低兒科患者對治療的抗拒性,緩解其就診恐懼[6]。角色扮演法要求兒科醫生積極探索與兒科患者更好溝通的有效途徑,解決診療過程中突發的各種問題,更好地安撫兒科患者的情緒,循循善誘,更好地找出兒科患者的癥結,提高就診效率,為就診過程增添趣味性,避免過于嚴肅的氛圍對兒科患者心理造成壓力,產生抵觸情緒。角色扮演過程中,兒科醫生應耐心傾聽兒科患者的訴求,保持親切友好的態度,與兒科患者目光接觸,語氣溫和且富有感情,給予患者理解與關心,并及時贊揚兒科患者的正確行為,積極、大方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7]。此外,角色扮演過程中,兒科醫生也應考慮兒科患者家屬的感受,及時安撫家長情緒,以免讓家長焦慮擔憂的情緒影響到兒科患者,給治療過程帶來更多不便,兒科醫生要與患者家屬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幫助其樹立兒科患者康復的信心,引導家長參與到角色扮演中,家長的陪同與參與能給予兒科患者最大程度的安全感[8]。診療后及時與家屬溝通思想,交流總結治療過程中的不足,以便進一步對角色扮演法進行優化改善,切實有效地提升兒科醫生醫患溝通能力。
綜上所述,在兒科醫生醫患溝通中,相較于傳統治療法,角色扮演法可以顯著提升兒科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從而提高患者對兒科醫生的治療滿意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應當在兒科臨床得到更廣泛的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曉燕,張超,熊世熙.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醫患溝通技能培養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2):79-80.
[2] ?王楊,喬莉娜,李德淵.角色扮演教學法在提高臨床技能中的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28):221-222.
[3] ?傅煒萍,戴路明,趙芝煥,等.多種醫患溝通技能教學方法比較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9):104-105.
[4] ?石虹,王曉丹,白浩鳴,等.角色扮演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問診教學模式設計[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5):46-47.
[5] ?黃思敏,盧春婷,楊晶,等.學生角色扮演教學法在提高醫學生問診能力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7,14(2):123-126.
[6] ?王岐本,張偉,湯銀娟,等.“角色理論”在實用醫療語言學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6,18(4):60-61.
[7] ?鄒莉萍,董衛國,朱俊勇,等.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法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1):1-2.
[8] ?肖滿田,錢興國,鄧愛芬.臨床實習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9):48-49.
(收稿日期: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