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媛
摘 要:通過探討大學新生心理特點和人際關系的特點,提出人際交往能力的調適方法,為大一新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有效幫助,以期新生在大學期間以至以后的人生中受益。
關鍵詞:心理特點,人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調適
大量實踐表明,人際關系不良正嚴重地影響著大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的學習與生活,妨礙著他們在成才的道路上奮進,給他們帶來了無盡的苦悶和煩惱。如何建立起新的人際關系已成為初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必須正視和亟待解答的問題。
一、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與人際交往特點
剛剛經歷高考來到大學的新生們,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人際關系、學習方式方法都發生巨大變化,原有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心理活動方式被打亂,此時的新生們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需要調整心理狀態,建立新的心理結構,以期達到新的心理平衡。
大一新生處于青年期,是個體從不成熟的兒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過渡的階段,其生理、心理和社會性幾方面都表現出過渡性的特點。個體進入青年期以后,隨著心理的發展,內心世界逐漸復雜,大學生在情感內隱,意志力更強,抽象思維水平提高,開始不輕易將內心活動表露出來,這在大學新生中表現最為突出。個體的智力發展開始達到成人水平,抽象邏輯思維高度發展,發散思維有新的發展,想象力豐富,使其創造性有智力基礎。但其思想還不穩定,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認識模糊的情況,在求知欲與敏感性方面缺乏正確思想指導時,易出現自以為是的“新知識”或“新思潮”;情感不穩定,容易激動、煩躁、不安,即“疾風怒濤”時期。
身處這個階段大一新生,其人際交往體現出了自我中心、心理閉鎖、承受力差等特點。
二、大一新生人際交往現狀的成因
人際關系的好壞,影響到個性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個體的身心健康和個體活動的成敗。因此,人際關系問題是許多大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特別關注的問題,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又恰恰是大學新生眾多適應不良癥中十分突出的一種。
(一)自我為中心,有較強的心理閉鎖性
相當一部分的大一新生是獨生子女,習慣于聽各種贊揚聲,形成獨具特點的“驕子”心理,自我意識特別強烈,有一種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在脫離家長掌控后,自我設計,自我選擇,自我奮斗,自我實現,成了其追求的重要內容。
但這種自我的覺醒和獨立意識與心理上尚未完全斷乳形成強烈的沖突。進入大學后,他們離開了熟悉的家庭、教師和同學,置身于一個陌生的生活學習環境與人際環境,失去了原先令他們安適的心理環境,易產生不順心、不溫暖、不合群的失寵心態。他們有較強的心理閉鎖性,不善于向別人傾吐自己內心的煩惱與憂慮,孤獨感強烈等,這些矛盾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難度。
(二)對大學生活充滿理想色彩,心理承受能力差
中學時,理想的大學充滿了智慧和神秘,美麗的校園,學術的殿堂,儒雅的學者,浪漫純情的學友,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一切都是完美的。
然而進入大學,暫時的新鮮感消失后,許多同學發現這里和中學區別不大,生活仍然是“三點一線”——寢室,教室,食堂。集體生活與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于是陷入深深的內心矛盾中,對學校生活產生了失望情緒,有些新生口出怨言,甚至影響到學習生活的正常進行,造成嚴重的心理困擾,因此而厭學、退學的夜大有人在。這其實業反映出新生適應能力的高低。
(三)功利主義導致人際關系異化
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以“志同道合”為基礎與人交往的,有些同學與人交往時目的不單純。是看到對方有利可圖。或者是對方為學生干部,或者是家境較好、背景不錯。與之交往既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也能從中得到實際利益好處。一旦雙方利益發生沖突時,可能會導致關系破裂。
(四)盲目性與果斷性并存
大學新生剛入學時,迅速的與一些人建立了友誼關系,并不考慮兩個人之間是不是真的合得來,純粹是為了消弭自己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或是避免孤獨寂寞,在一段時間后會發現兩個人性格或是生活習慣等存在較大差異,很難繼續親密相處下去,就會毅然決然的提出解除好朋友關系,甚至與不能成為普通朋友,形成“陌路人”情結。這既體現出新生在擇友時的盲目性,也體現出他們作決定時的果斷性。
三、心理調適的方法
大學新生要學會自己調適,使自己更自然、更成熟的與人交往。
(一)消除四種心理效應,調整認識過程
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只有克服和消除影響人際關系形成的社會心理障礙,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要消除或克服四種心理障礙:刻板印象、第一印象、暈輪效應和嫉妒心理。調整認識過程,從理性層面認識到人都有優點與不足,不能只看到對方的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他人的進步是努力的結果,自己經過努力,也是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我,走在成人、成才、成功之路上。
(二)敞開心扉,擺脫孤獨
大學新生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內心世界變化加大,對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發現自己與他人間的差異與特點,對自己產生新的期待,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與地位,社會認同感強烈,當自己不被認同時,感到失望、落寞、空虛、孤獨。對于許多大學新生來說,他們處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都面臨新的問題,所以時常感到不適應,不肯輕易地將心中的秘密告訴別人,卻又渴望別人能真正理解自己。他們變得郁郁寡歡,不主動與人交往,令人不敢親近。
擺脫孤獨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自我暴露”,主動與人交往,拓寬生活空間,與人心靈溝通。建立和諧寬松的人際關系,更需要我們致力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增進相互間的了解,這是健康的人際關系建立的基礎,而相互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自的“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可以涉及興趣、愛好、情趣、脾氣稟性。開放程度取決于開放對象與自己的親密程度。一般狀況下,自我開放區域擴得越大,就越有可能搞好人際關系,運用各種手段——語言的和非語言的——把有關自我的信息傳遞給別人,讓別人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對大學新生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克服心理上的閉鎖性,參加各種活動,在課程學習和業余愛好以及日常生活中尋求歡樂。
(三)自強自信,消除自卑
自卑感是一種自我評價過低引起的心理體驗。對大學新生來說,引起的自卑的原因往往是認為自己在智力、能力上不如他人。當他們從中學的“驕子”變為人才濟濟的大學中的普通一員時,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形成自卑感。
消除自卑最主要的是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自強、自信。即便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也不能一葉障目,對自己的長處視而不見。這樣才能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并有效地在自強不息的奮斗中勇敢地站起來接受新的挑戰。
(四)拓寬交友范圍,增長社會閱歷
結交朋友是大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大學新生在這方面的需要更為強烈、急迫。大學生活環境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他們渴求傾訴和心理認同。
對于初入大學的新生,在結交朋友、建立友誼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幾方面:把握好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是建立友誼的前提;把握好對他人的期望,現實中不存在完美的人,都有一定的不足與缺點,在與人交往中應降低對他人的期望值,以避免失望感的產生;與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交往,拓寬交友對象范圍。由于大學生交往對象多為同輩人,很少向長輩學習,使得親子間或師生間的溝通較少,形成代溝與社會疏離。大學生要多找機會與成人交往,更多的了解社會,學習書本以外的知識,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五)掌握交往技巧,塑造健康人格
人際交往是建立人際關系的根本前提和基礎,也是人際關系形成的基本途徑,對大學新生來說,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是十分必要的。要學會主動交往,并給對方良好的印象;關注別人的需要、興趣和感受,成為別人傾訴的對象,增進感情;學會理解他人和贊揚他人,認同他人優點,掌握好自我袒露的度。
在此基礎上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待人熱情、真摯,對人、對事采取稱贊、欣賞和支持的態度。這往往成為決定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關鍵因素。還要學會應對不同人,從中學習交往技巧,完善自己心智。鼓勵他們以誠實、熱情、積極的態度,轉變觀念,改變錯誤認知,并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努力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為今后的順利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
我國社會心理學者研究表明,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結構中,人們作第一選擇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有這幾條:具有較好的合作性,能謙讓,懂得體諒人;能夠就思想觀點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或爭論;思想比較成熟,可以給自己幫助;熱情坦率,愿與別人談心里話;性格活潑,愛好活動;考慮問題經常以大局利益為重;對自己應完成的工作抱有責任感,能善始善終;能正確認識自己;思維活躍,有創見精神。具有友好、誠實、可信、熱情、無私品質的人最容易成為他人的朋友。
[參考文獻]
[1]史林溪,新時期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調研及對策研究——以洛陽市三所高校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7):41-42.
[2]孫婷,互聯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J],現代交際2019(08):23-24.
[3]劉廣,高校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矛盾分析及對策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 2016(22):44-45.
[4]謝靜,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與導引,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4): 79-82.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 大連 116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