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軍 官玉霞



[摘?要]摘要當前,中國的制造業大而不強,面臨在全球價值鏈(GVC)“低端鎖定”的困境。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升級。研究基于TiVA數據庫,測度了2005—2011年中國制造業14個行業的GVC地位指數,并探討了加強技術引進、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國際化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影響。結果表明,開放創新、以全球創新鏈(GIC)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各國的創新比較優勢,總體上可以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進一步分析發現在不同類型的行業之間存在異質性。因此,各國應當加強全球創新鏈與全球價值鏈的聯系,以適當的方式將全球創新要素與生產要素緊密結合起來,以推動產業升級。
[關鍵詞]關鍵詞全球創新鏈(GIC);全球價值鏈(GVC);技術創新能力;國際分工地位
[中圖分類號]中圖分類號F424[文獻標識碼]A文獻標志碼[文章編號]1673-0461(2019)11-0025-08
一、引?言
當前,中國現代經濟體系面臨的問題是制造業體系大而不強。2018年,中美貿易戰成了全球的焦點。在整個中美貿易戰過程中,“中興事件”備受關注。遭受制裁使中興公司陷入癱瘓,8萬多員工因此受到沖擊?!爸信d事件”暴露了中國制造業體系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生產環節處于全球價值鏈(GVC)的低端,產品的附加值、利潤率低,面臨居于鏈主地位的發達國家的低端鎖定及訛詐風險。如何解決當今制造業體系大而不強的問題,是建立中國現代經濟體系的關鍵。在此背景下,關于如何提升中國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研究成為重要課題。
全球價值鏈(GVC)的形成是國際分工的結果。GVC的空間分化和延伸,體現了生產垂直分離與生產要素全球空間再配置之間的關系[1-2],同時在各參與國(地區)之間也形成了一條基于產品的價值創造和實現的GVC[3-6]。Kaplinsky和 Morris[7]認為,并不是GVC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創造價值,GVC上的戰略環節才是最重要的環節,才可能產生豐厚的價值。Humphrey和Schmitz等[5]在研究全球價值鏈下企業升級問題時,提出四種價值鏈升級路徑: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與鏈條升級。其中,前面三種實現的是同一條價值鏈從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的移動升級,而第四種升級模式卻以進入另外一條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價值鏈為目標。這四種升級方式都離不開技術創新能力。因此,技術創新能力,作為衡量比較優勢的關鍵因素之一,對提升一國某產業在GVC上的分工地位有重要作用。
目前國內關于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工地位的測算和產業升級的影響因素兩大方面。關于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測算,主要采取Hausmann等[8]提出的產品出口技術復雜度指數和Koopman等[9]提出的GVC地位指數等方法。周升起等[10]基于GVC地位指數測算了中國制造業各行業的國際分工地位,發現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處于低端水平,與世界前列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學者對影響全球價值鏈下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因素進行了探索。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影響產業升級的因素主要有內、外部兩類因素。其中,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11]、制度質量[12]、FDI[13]等;內部影響因素主要有內部技術創新[14]、融資約束[15]、要素稟賦[16]等。但是,針對以上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從技術、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的角度進行剖析,而沒有關注對外部創新生產要素的整合。更確切地說,目前的研究沒有考慮產業主動獲取外部知識、技術等創新資源對產業升級的重要作用。
自Chesbrough提出開放式創新以來,企業開始逐漸意識到利用外部創新資源的重要性。伴隨知識形態和技術創新方式呈現出新的特征,以及信息、通信和交通技術的日益成熟,企業將獲取創新資源的范圍拓展至全球,形成了全球創新鏈(GIC)。以往關于GIC的研究較少,學者對于GIC的定義各有側重,仍然沒有形成明確的界定。同時,關于GIC對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仍停留在理論與案例研究層面,這些研究成果對于完善GIC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的研究對GIC缺乏較為全面的認識。總體而言,現有關于GIC的研究傳遞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即企業通過有效地整合全球范圍內的知識、技術等創新資源,可以改善創新生態環境,提高創新效率。
基于此,試圖從技術創新能力的角度研究如何提升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GVC)中的分工地位。本文的創新點主要在于將全球價值鏈(GVC)與全球創新鏈(GIC)結合,研究了如何以全球創新鏈為主要動力提升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GVC)中的分工地位,強調了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的重要性,為諸多生產環節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位置的國家提升國際分工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同時,在各國致力于探尋謀求制造業產業發展和升級有效對策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結論為諸如中國等廣大發展中國家改善其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提供了思路。
二、理論分析與假設提出
(一)技術創新能力與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
技術能力分為常規的生產能力和創新的技術能力,常規的生產能力指在一定效率和資源輸入下生產產品的能力,創新的技術能力被定義為創造、變革或改進產品、過程和生產組織或設備的能力[17]。所以,技術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大功能性技術活動(即生產和創新)之上。但對于發展中國家特定行業來說,與發達國家技術能力水平的差距主要已經不是體現在生產能力的差距上了,而是取決于創新能力。因此,基于技術能力視角的全球價值鏈升級研究就應該堅持創新觀點,把升級過程看作是價值鏈上產業通過一系列技術積累活動逐步獲得技術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獲取創新能力是問題的核心。
Koopman等[9]基于全球價值鏈,從價值增值角度,將出口貿易予以分解,系統研究了附加值貿易框架下一國出口貿易中的國內增加值和國外增加值,提出了測算一國某產業在GVC所處國際分工地位的具體指標——“GVC地位指數”。GVC地位指數反映了一國出口貿易中間接增加值與國外增加值的差距。如果一國總出口中的間接增加值出口比率高于國外增加值出口比率,意味著該國更多地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中間產品,表明該國處于價值鏈上游環節;反之,就說明該國使用大量來自別國的中間品來生產最終產品,則處于下游環節。根據Koopman等對全球價值鏈地位指數的定義,一國某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地位取決于該產業出口產品所創造的間接國內增加值(IV)(即出口中間品產生的國內增加值中包含多少經直接進口國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國所產生的增加值)與國外增加值(FV)的大小,而這又往往是由出口產品中的研發要素與技術含量所決定的。因此,技術創新能力,作為衡量比較優勢的關鍵因素之一,對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地位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二)全球創新鏈(GIC)與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
1.全球創新鏈(GIC)的定義
以往的創新學說研究國家創新體系(NIS),強調在一國國內加強官產學合作對提高創新能力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創新突破了國界,出現了國際化與網絡化的浪潮。Niosi和Bellon(1994)把國家創新體系國際化的演化分為三個階段,即區域創新網絡——國家創新體系——開放國家創新體系[18]。這些理論研究了創新如何從一國到全球的發展過程。
關于全球創新鏈(GIC)的定義,現有文獻對此作出了解釋,盡管沒有形成系統的觀點,但大體上都是基于開放式創新理論來對此進行界定的。馬琳、吳金希[19]認為全球創新網絡(GIN)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搜索可利用的知識資源、關注資源使用權并且具備高度開放性的價值網絡創新模式。張戰仁、李一莉[20]認為全球競爭加劇,知識更新周期縮短,使得國際企業開展跨國研發合作的緊迫性不斷提高。順暢普及的互聯網、有線及無線通訊以及方便快捷的全球交通運輸,使得跨國研發成本大幅下降,研發效率大為提高,這促使研發機構、廠商、供應商進行廣泛科研合作成為可能,為跨國公司的國際研發投資轉移創造了便利的條件。同時,知識的模塊化編碼處理,導致創新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研發設計從集中化到模塊化、分散化,從由一個單一的國家、企業完成,發展到由相互依賴但又縱向分離的國際分工合作。企業通過研發委托(研發外包)和開放式的全球研發,利用全球的創新資源,加速研發的進程,這就形成了全球創新鏈。
綜合以上學者對全球創新鏈的認識,認為全球創新鏈是有效地整合全球范圍內的知識、技術等創新資源,改善創新生態環境,提高創新效率的全球創新鏈式組織。在這個鏈式組織中,創新主體利用各自的創新比較優勢,在鏈主(組織者)的協調下形成創新分工與協作關系,達到減少創新成本、降低創新風險、縮短創新周期,提高創新績效的目標。創新主體可以通過技術引進、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發委托和研發合作等不同的方式融入全球創新鏈,實現全球創新資源的整合,進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2.全球創新鏈下技術引進對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的影響
技術引進可能通過直接的技術溢出促進產業技術創新。大量宏觀層面的研究已經證明了技術引進對于東道國具有溢出效應,國際技術轉移對一國的技術進步存在深遠的影響。陳國宏等[21]驗證了技術引進是中國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原因;邢斐、張建華[22]對中國工業細分行業的研究表明,技術引進通過技術溢出提升了行業技術創新能力。
技術引進還可能通過間接的誘發效應激勵產業“二次創新”,對產業自主研發有積極影響。如一國某產業引進先進技術或購買技術許可往往伴隨著對新技術的學習和適應過程,產業內科技人員通過接受培訓,進行技術應用實踐并吸收消化新技術,在增強自身技術知識的同時可能促進產業進一步創新。
總而言之,技術引進可能通過直接或間接效應促進產業技術創新,進而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地位。
基于此,提出假設:
H1:技術引進強度與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提升正相關。
3.全球創新鏈下開展產學研合作對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的影響
產學研合作創新網絡組織是指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協商組成的,以網絡組織(虛擬組織為典型)的形式運作的,合作從事研究、開發、產業化等活動的全面聯合機構[23]。產學研合作旨在構建一條優化且完整的創新鏈,合作各方通過這個鏈條實現優勢互補、信息共享和技術擴散,從而促進技術創新。已有研究充分論證了產學研合作對技術創新有正向促進作用。樊霞等[24]對中國廣東省產學研合作的研究表明產學研合作與企業內部研發具有互補性的關系,企業可以通過產學研合作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Robin等[25]發現法國和德國企業通過與公共研究機構合作促進了產品創新。產學研合作影響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路徑有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過促進產業的技術創新進而提升其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基于此,提出假設:
H2:產學研合作力度與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提升正相關。
4. 全球創新鏈下創新國際化對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的影響
創新國際化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一國生產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利用;②跨國公司的全球創新;③全球科技合作[26]。中國企業創新國際化主要通過直接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委托研發(研發外包)、研發聯盟以及收購或兼并國外科技型企業或研究機構、利用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的契機獲得國外技術支持等方式來實現[27]。本文基于研究數據可得性,把創新國際化的范圍限制在委托研發(研發外包)和研發合作兩個方面。
現有研究從不同角度解釋了研發外包和研發合作有利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依據資源基礎觀理論(RBV)[28-29],外部研發作為一種獲取知識資源的工具,能夠將外部知識資源與企業現有資源重新整合,資源整合方式可能會優于其競爭對手[30-32]。Cassiman and Veugelers[33]證明了內部和外部研發是互補活動,即內部研發的邊際收益隨著研發外包強度的增加而增加。開放創新的觀點認為,外部研發是有利的[34],由于國家之間的知識資源相對于國家內部存在更大的異質性,這意味著產業通過國際研發合作可以獲取內部無法獲得的寶貴知識資源進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關于技術創新能力對提升產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作用前文已經充分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基于此,提出假設:
H3:創新國際化程度與產業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提升正相關。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為驗證前文提出的三個假設,本文設定如下計量模型:
GVC_Positionit=β0+β1Tech_importit+
中的系數均是負向的,不支持假設H3。
這種結果可能是由于研發外包涉及信息不對稱,潛在的承包方可能缺乏他們宣稱所擁有的必要專業知識[38]。由于是離岸研發外包,監督成本高昂,導致承包方可能做出對委托方不利的行為。信息不對稱還可能導致國際研發合作中存在道德風險,合作一方可能在合作研發過程中隱藏核心技術,從而使得另一方并不能從合作中學習到外部知識和技術,這將使得研發合作的知識溢出機制失效。此外,外部知識整合到企業內部知識庫的程度是有限的[39],企業可能無法吸收和利用已獲得的知識資源,而過多的外部知識獲取會損害企業整合已獲知識資源所需的集成能力[40],這將導致企業的資源基礎被稀釋,反而不利于技術創新。
(二)進一步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自變量在不同類型的行業中是否具有相同的影響,依據行業要素密集度將研究中的14個細分行業劃分為三大類型,即勞動密集型③、資本密集型④和技術密集型⑤行業。具體而言,定義了三個控制行業類型的虛擬變量。虛擬變量IN_labor,如果某個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取值為1,否則為0;虛擬變量IN_capital,如果某個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行業取值為1,否則為0;虛擬變量IN_tech,如果某個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取值為1,否則為0。通過將三個自變量分別與虛擬變量生成交互項來檢驗異質性,如果在模型中觀測到各交互項的系數符號或顯著性水平不一致,說明存在異質性。表3給出了估計結果。
模型(5)結果顯示自變量Tech_import與虛擬變量IN_labor的交互項系數是正的但不顯著(b=0.07;p=0.143),表明技術引進強度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的提升無顯著影響。同時,也發現Tech_import與IN_capital,IN_tech各自的交互項系數是正的且是顯著的(b=0.06;p=0.019;b=0.04;p=0.002),表明技術引進強度與資本密集型行業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提升正相關。通過對比這兩個交互項系數的大小還發現技術引進強度對于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提升的作用要大于技術密集型行業。
從模型(6)中可以發現只有Insti_uni與IN_tech的交互項系數為正且顯著(b=0.24;p=0.000),表明產學研合作的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提升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然而,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力度對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提升沒有顯著影響。
模型(7)的結果似乎體現出了更大的異質性。Oversea_rd與IN_labor的交互項系數是正的但不顯著(b=0.80;p=0.76),表明創新國際化程度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提升沒有顯著影響。與以上研究結論一致,Oversea_rd與IN_tech的交互項系數為負且顯著(b=-1.16;p=0.000),意味著創新國際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提升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但是,Oversea_rd與IN_capital的交互項系數為正且顯著(b=2.65;p=0.049),表明創新國際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資本密集型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這支持了假設H3,即創新國際化程度與產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提升正相關,盡管不同的行業表現出巨大的異質性。
五、結論與啟示
近年來,如何提升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地位成為了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研究主題。本文基于TiVA數據庫,測度了2005—2011年中國制造業14個行業的GVC地位指數,并利用行業面板數據進行多元回歸,深入分析了加強技術引進、產學研合作與創新國際化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創新鏈下加強技術引進與產學研合作總體上都有利于提升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因為技術引進和產學研合作都有可能促進產業的技術創新。然而,創新國際化(研發外包與研發合作)程度卻與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研發外包與研發合作中涉及信息不對稱,不可避免地存在委托代理與道德風險問題,從而使得創新國際化的知識溢出機制失效;還可能是由于企業通過創新國際化獲取過多的外部知識反而損害了其整合已獲得資源的集成能力。同時,還進一步分析了不同類型行業間的異質性。結果表明,對于技術密集型行業,三個自變量的影響與行業總體研究結論一致;對于資本密集型行業,產學研合作對提升行業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沒有顯著影響,技術引進和創新國際化(研發外包與研發合作)與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正相關;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只有技術引進對提升行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有顯著影響。
與以往研究試圖探索行業內部生產要素對制造業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影響不同,本文將全球價值鏈(GVC)與全球創新鏈(GIC)相結合,研究了如何以全球創新鏈為主要動力提升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GVC)分工的地位,強調了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的益處,為諸多生產環節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位置的國家提升國際分工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視角。同時,目前關于GIC的研究較少,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論與案例研究層面。本文將GIC與GVC結合,豐富了現有文獻對GIC的研究。
本研究結論對于一國制造業突破“低端鎖定”困境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它強調一國制造業除了利用內部創新資源之外還可以通過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的方式來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進而提升產業的全球價值鏈(GVC)分工地位,實現產業升級,而對于不同類型的行業,要依據情境選擇不同的方式融入全球創新鏈,以最優的方式整合全球創新資源。
本研究中也存在局限性。由于數據限制,創新國際化只包括研發外包與研發合作兩種方式,因此得到的結論可能不夠全面,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其他方式的創新國際化所產生的影響。
[注?釋]
①
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②Food, Beverages and Tobacco;Textiles and Textile Products,Leather, Leather and Footwear;Wood and Products of Wood and Cork;Pulp, Paper, Paper, Printing and Publishing;Coke, Refined Petroleum and Nuclear Fuel;Chemic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Rubber and Plastics;Other NonMetallic Mineral;Basic Metals and Fabricated Metal;Machinery, Nec;Electrical and Optical Equipment;Transport Equipment;Manufacturing, Nec; Recycling.
③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④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制品業。
⑤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內容
[1]KOGUTB.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5,26(4):15-28.
[2]KRUGMAN P. 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C].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
[3]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a(48).
[4]GEREFFIG.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C].Working Paper for IDS, 1999b.
[5]HUMPHREY J,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 2002,36(9):27-101.
[6]HUMPHREYJ,SCHMITZ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C].IDS Working Paper 120,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7]KAPLINSKY R,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R]. Report prepared for IDRC, 2001.
[8]HAUSMANN R,HWANG J, et al.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7, 12(1): 1-25.
[9]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 et al.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Z].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 2010.
[10]周升起,蘭珍先,付華.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國際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數”[J].國際貿易問題,2014(2):3-12.
[11]申明浩,楊永聰.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升級與金融支持問題研究——以我國第二產業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12(7):3-11.
[12]戴翔,鄭嵐.制度質量如何影響中國攀升全球價值鏈[J].國際貿易問題,2015(12):51-63.
[13]李艷,柳士昌.全球價值鏈背景下外資開放與產業升級——一個基于準自然實驗的經驗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8(8):16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