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蓮籽
清遠獨特的地理優勢和青山綠水孕育了豐富美食資源,清遠廚師們通過走訪民間、了解鄉土人情、大量聽取并收集當地美食專家和人文學者的意見,結合清遠飲食文化歷史,將清遠得天獨厚的自然食材與精湛的烹飪技藝完全融合,做法上既有傳統又有創新。發展傳承下來,形成眾多名菜、名宴,僅僅是清遠市區,就有竹升云吞面、清遠白切雞、清遠碌鵝、洲心燒肉、飛霞液、龍塘魚凍、清遠全雞宴、清遠九大簋等等多種傳統美食,用料和制作工藝多種多樣,并在傳承與創新中沿襲至今。其他縣市,還有鹽炊烏鬃鵝、上帥魚生、東陂臘味、陽山麥羹等,廣受食客歡迎,名聲在外,風味萬千。
清城區美食
名菜代表:白切清遠雞洲心燒肉清遠碌鵝竹升云吞面北江河鮮
白切清遠雞
廣東清遠雞品質特優,用途廣泛,烹調不受單一限制,被名廚稱為文武雞,.蒸、煸、燉、烤均可成為上肴,是婦女坐月子、病弱、冬季進補、喜慶宴席的首選珍品。其中,白切手法更好地還原清遠雞的風味,是為代表。清遠雞肌肉脂肪沉積適度,肉質鮮香,回味香醇。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都曾品嘗清遠雞。
清遠雞的飼養歷史悠久,早在宋朝建炎三年始經四修于明而成書的《清遠縣志第十四卷(實業部份)》就記載:近來交通方便,計小販收買各鄉家禽之雞遠銷省垣,每年售價數萬元,省垣以清遠雞美,價比別處約高一成。
二十世紀初清遠雞就已遠銷省港澳。始創于1964年的廣州名菜之一,有“廣州第一雞”之說的清平雞,其選用原料就是清遠雞。2019年春節期間,清遠雞更是遠渡重洋,登陸巴拿馬春晚,在巴拿馬城兩洋會展中心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清遠雞美食國際品鑒會。
洲心燒肉
洲心燒肉傳統燒制手藝在清城區已有二百多年歷史,至今鎮上還保留有何氏、梁氏等燒制豬肉世家。自清代以來,洲心燒肉就因酥嫩香脆而聞名遐邇。直到今天,正宗洲心燒肉還是在農家的私家土窯里燒制出來的,露天放置一日,依然皮脆肉香,燒骨用以熬粥,更是一絕。
傳統做法是將光豬的部分肥肉和大骨剔除,撒上細鹽腌制。先用柴把火爐燒紅,然后用掛鉤吊起整只豬,再用細木棍撐起光豬腹腔,捆其手腳,在豬皮,上均勻刷上蜂蜜水,用薄薄的濕白紙貼在豬身細嫩部位。此時火爐里的柴已變炭。把整只豬放在窯爐中,烘烤約2小時。
清遠碌鵝
清城區河流水塘較多,家庭飼養烏鬃鵝歷史悠久。據《清遠縣志》記敘:從清代中葉到民國時期,清遠百業興清遠美食也達一個高峰。近三十年來,清城區涌現出大量具有一定規模的烏鬃鵝養殖場,供應廣州和珠三角各地。1972年正式定名為烏鬃鵝,列為省名優產品。清遠碌鵝是根據清遠烏鬃鵝的個頭小、肉質好的特點而烹飪的。采用柱候醬,腐乳汁,生抽,紅糖,各色香料烹制醬汁,鵝只以油整只爆煎,加水和醬汁烹煮,反復以醬汁澆鵝身,收汁入味,熟透后放涼斬件,澆上醬汁或以酸梅醬蘸食。
竹升云吞面
竹升云吞面在清遠備受街坊歡迎,據宋版《群居解頤》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清遠人愛吃云吞面由來已久。作為本土地道小吃的代表之一,陳華記面家制作的竹升云吞面采用傳統手工技藝,由陳庚河自清末民初傳承至今,百年未變。由于竹升云吞面制作技藝復雜,共分開粉、扔粉、壓面、出面、剁餡、熬湯、煮面七個手工環節,耗時耗力產量低,許多面館放棄了傳統做法,.轉向機器生產,陳華記面家是為數不多堅守傳統的面館,從清末民初在舊城下濠基開鋪營業,到解放后挑擔叫賣,直至今日,數代傳承堅持手工。
北江河鮮
北江河鮮宴是清遠北江沿岸最有名的特色菜,它以鮮活北江河鮮為主料,品種眾多,烹調手法以清蒸為主,油鹽姜蔥這些基本原料就可以了,保持原汁原味。
舌尖敏感的清遠人早在百年以前就會利用北江河里的天然河鮮制作出各種美味菜肴。在這里,你可以一邊乘船泛舟品嘗價廉美味,生猛新鮮的河鮮,如北江鯉魚、鳊魚、鉗魚、北江河蝦、北江毛蟹,一邊欣賞北江兩岸的山清水碧,還能體驗熱情好客的船家招待。也可在一般的河鮮酒樓、各式山莊農家樂看貨點單。尋常河鮮菜式有魚湯,用北江小河魚、豆腐等鮮滾的湯,鮮味濃郁,清甜可口;煎的小魚也十分香脆,充滿漁家原始風情。其余的各種河魚、河蝦、毛蟹等,簡單白灼、清蒸,清清淡淡便能嘗出其本身的鮮味。
清新區美食
名菜代表:貴香豉油雞清蒸釀竹蓀駱坑筍糕鹽炊烏鬃鵝
貴香豉油雞
貴香豉油雞出自清遠石潭鎮,鮮香、肉嫩、色澤金黃誘人、皮爽肉滑、骨透芳香,在清遠地區頗有名氣。做法為取清遠雞一只,輔料為生抽、老抽、冰糖、米酒、陳皮、八角、姜片、蔥白。鍋里下油爆香姜片、蔥段、香料,加入豉油雞汁和清水煮開,把整雞放進鍋里,加蓋,用慢火煮開,每隔幾分鐘就把雞翻轉一次,讓雞身各個部位都著色入味,大約煮20分鐘左右,雞身全部變成深咖啡色,就加1茶匙芝麻油,加蓋再煮5分鐘,離火再浸5分鐘,待其入味斬件,以大量肉姜絲、蔥絲鋪上,即成。
清蒸釀竹蓀
竹乃清新當地農家房前屋后常見之植物,而竹蓀則生長在生態環境較好的竹林。清新民眾喜歡清蒸釀竹蓀。他們選用當地原生態的竹蓀,配以粵北鮮冬菇、木耳與五花肉做餡,采用清蒸的方式制作,以保持食材的原味,出品清甜爽脆,頗具鄉野之味,為清新一帶較有特色的農家菜肴。
駱坑筍糕
在清新一帶,人們喜歡中秋時節吃筍糕,有團圓之意。清新駱坑一帶的民眾喜歡采用糙米為主材,加入胡椒,用傳統的石磨磨成米漿,配搭炒熟的新鮮駱坑筍“筍尾碎”與土豬腩肉放入米漿攪拌,最后用柴火蒸煮,口感既有駱坑筍的鮮嫩爽口,又有米糕的香甜。成為清新區一道民間特色菜。
佛岡美食
名菜代表:港江豬腳醋客家膾肉高崗酸水豆腐蒸釀竹山粉葛
港江豬腳醋
港江豬腳醋,采用佛岡人常說的“臭屁醋”,此醋在佛岡湯塘、龍山一帶,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種食用土醋。制作時,用農村糙米進行柴火炒制,不加醋精,味道更醇香濃郁。配上清遠雞、菜頭、黃豆或雞蛋一起煮,就可以做成別具風味的雞醋、豬腳醋、鯽魚醋等。港江醋對人體有許多益處,能消除疲勞,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又可開胃消滯,散瘀解毒,通氣消暑,除濕瀉....對于當地坐月子的婦女更是絕佳的調理美食。
高崗酸水豆腐
高崗酸水豆腐通常有石膏豆腐和酸水豆腐之分。酸水豆腐在制作過程中用鹽囟水代替石膏,味道會比石膏豆腐更加堅實、爽滑。佛岡北部客家人現在還是習慣做酸水豆腐,高崗沙煲酸水釀豆腐以“嫩、滑、爽”為特點,煲的時間再長也不會老,反而更加爽滑,配上蔥、蒜和鮮魚,回味無窮。
客家膾肉
鯰肉是佛岡客家人在春節或接待親朋好友時餐桌上的第一道主菜。它是采用傳統飼養的土豬肉(以五花腩肉為上),先把部分水分晾干,配上茴香、蒜苗、蠔油、陳皮、米酒、豆豉、南乳、白.....與豬肉一起拌勻,裝在用木制高腳鍋蓋的瓦缽里蒸透。隔餐蒸的時候還可以加點冬菇,味道會更加香醇可口。
蒸釀竹山粉葛
粉葛,藤本植物,食用以塊莖為主,主產地在粵北、粵東等地區,湯塘竹山地區,土質尤其適合粉葛生長,該地區所產粉葛,莖粗個大,味鮮無渣,形成珠三角著名特色品牌,并獲得省級名優產品稱號。粉葛含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低糖、低熱量,兼具降壓,軟化血管功效,實為藥膳精品。
竹山粉葛”具有清甜、無渣、口感好等特點,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粉葛是佛岡人餐桌上常見食材,慣常以粉葛煲湯,粉葛扣肉,清蒸粉葛等方式食用,以清蒸釀粉葛為例,唯竹山粉葛最佳,選優質品種切片后,調姜汁蔥末入鮮豬肉剁成的餡料中調味,入碟蒸。直接食用,其味清香,形狀晶瑩透亮,口感清甜無渣。
英德美食
名菜代表:九龍豆腐黃糍黃花綁扎
九龍豆腐
英德九龍豆腐以鮮、嫩、滑而著稱,由九龍鎮產的優質黃豆和天然山泉水加工而成。九龍豆腐外表看起來細若凝脂,摸起來嫩而不滑,放在手里晃而不散,彈性十足;滾湯時久煮不碎,放入口中,口感清鮮柔嫩,豆香盈口,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九龍豆腐配上不同做法,風味也不盡相同,蒸、炸、煎、燉、釀均可。
黃糍
黃糍是英德當地傳統小吃,煎炸蒸煮皆可,內有餡,軟糯香,口感層次豐富。黃糍的做法簡單,將糯米浸透后碾成米粉,加入清水和適量的灰堿水搓成糍團,再分成大小一致的小團捏成糍殼,裝滿豬肉、蘿卜、竹筍、茄子、冬菇等食材制成的餡料,裹成3一5厘米直徑大小的圓球狀,然后用開水蒸熟便可食用。上好的黃糍起鍋后,色澤鵝黃、晶瑩剔透,柔韌筋道,香氣誘人。
黃花綁扎
黃花綁扎是英德市黃花新民村的傳統美食,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小滿前后,當地新鮮豆角成熟,民眾就制作各種和豆角有關的美食小吃。黃花綁扎,是以綁扎的方式制作的一種美食,主要用鮮嫩爽口而又富有韌性的嫩豆角,在不同的季節,可選用其他有韌性的青疏食料,比如韭菜等。
黃花綁扎做法比較復雜,準備肉.類和素菜共十四種:大頭咸菜、生姜、酸筍、黃豆腐、幼豆角、豬八樣(豬肝、豬心、豬腰、豬肚、豬舌、豬耳朵、豬臉肉、豬后腿肉)。首先將肉類清洗干凈,然后放入大鐵鍋中添加適量的姜片、胡椒粉、陳皮一起煮,再按每斤肉五錢鹽的比例加入食鹽。各種食材煮好后,切成大小、長短一致的片狀或條狀,按統一規則綁扎擺放。以醋蘸食。
連州美食
名菜代表:東陂水角牛蹄星子扣肉連州菜心豐陽牛肉干東陂臘味連州牛雜
東陂水角
東陂水角是清遠連州市著名的傳統小吃之一。糍皮軟脆滑嫩、香爽口,肉餡咸甘適度、味美香醇,水角外形既像北方的餃子,也像南方的蝦餃,其口味既有辛辣韻味,又有清淡雅致,集中原和嶺南飲食特色于一體。包餡的糍皮為米漿制成,做餡的料是精肉、馬蹄,蔥白,手工包制,每一只水角放入一粒白胡椒。蒸制20分鐘乃成。用上等芥末、麻油、辣椒油、醬油蘸食,香辣撲鼻,濃郁甘美,令人胃口頓開,回味無窮。
連州牛蹄
連州牛蹄是連州當地一張美食名片。大廚烹調時,先將牛蹄汆水,去掉血水、雜味就可以撈起來備用。接著加入桃花、多款香料來燜熟牛蹄。蹄上膠質皮層、筋肉入口有韌性,口味清香,回味無窮。
星子扣肉
在連州,扣肉不但是佳肴,而且是宴席上的主菜。每逢年節或宴請賓客,無扣肉則不成宴。連州扣肉又以星子鎮獨樹一幟。星子扣肉色澤金黃,其中的芋頭和腩肉皆肥而不膩、松軟爽口、濃香四溢。星子扣肉工序繁多,集合水煮、油炸、氣蒸的烹飪技術為一體。將整塊帶皮的五花腩肉煮至八成熟取出,用小竹簽在肉皮表面上扎小眼,抹上老抽、甜酒汁或黃糖。下油鍋文火慢炸。炸好后用水再煮。取出放涼,厚切,兩塊肉之間可夾上炸過的香芋或慈菇,肉皮朝下,在碗里依次排好,再將南乳、白糖、老抽、生抽、米酒、鹽等用少許水調勻,涂在肉上,蒸20分鐘左右取出。最后取一碟子蓋在碗上,將蒸好的肉反“扣”在碟內,紅色肉皮向外,便可上席。
連州菜心
位于廣東西北部的連州,具有發展冬種生產得天獨厚的條件,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冬種菜心生長。連州秋冬季節種植出來的菜心,具有香甜、細嫩、爽口汁多的特點。特別是經霜打后的菜心,味道更清甜,是遠近馳名的優質蔬菜,無論是臘味炒菜心、鹽水原條菜心、蒜蓉爆菜心、砂鍋菜心湯、魚翅雞絲拌菜心等各具風味,各有特色,吃起來都清甜爽口,鮮嫩無渣,且營養豐富,是稀釋清除腸道毒素,改善身體機能的菜中上品。菜心曬成菜干,更是上乘的湯料,湯味甘醇,菜香特濃,具有清心潤肺,去熱解毒的功效。
豐陽牛肉干
豐陽牛肉干是產自連州市豐陽鎮頗,有名氣的手工制作的牛肉干,用明火燒制而成。將制作好的牛肉干洗凈,切成薄片,蒸、炒均可。用酸筍佐料的稱“酸筍牛肉干”,用咸酸菜佐料的稱“酸菜牛肉干”,還有“甜筍牛肉干”“豆豉辣椒牛肉干”等等。
東陂臘味
東陂臘味是廣東省連州市東陂鎮的地方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東陂臘味屬于粵菜系,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因產于東陂鎮而得名。東陂臘味包括臘肉、臘腸、臘鴨、臘狗四個主要品種,它是把鮮活禽畜,經過選料、腌制、風干等程序加工而成。其工藝特點在于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進行風干,不經烘烤或者煙熏,不添加亞硝酸鹽和防腐劑,具有臘香濃郁、香嫩爽口、回味悠長的特色。
東陂臘味的質量特色是香、嫩、爽口,臘香濃郁,甜咸適中。與其他地區的臘味相比,東陂臘味的特色有:瘦肉呈暗紅色,肥肉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淡黃色。其他廣式臘味經過烘焙,多為鮮紅色:湖南、四川的臘味經過,上色、煙薰,顏色為黑褐色。由于東陂臘味完全依靠當地的自然風力吹干,生產周期長,其外表更加干爽、組織結實有彈性。另外,東陂臘味具有風干腌臘制品獨特的臘香味,可蒸炒燜煮,臘香純正、濃郁、綿長。
連州牛雜
連州牛雜是當地出名小吃,在街頭巷尾隔三差五就會冒出一個店面或路邊.攤檔,專賣牛雜。鍋里面有牛腩牛肺牛腸等各式牛雜,還有蘿卜、豆腐、腐竹、肉丸、青菜等多種配菜,各攤配方不同,滋味各異,可謂是連州人的“麻辣燙”,廣受當地人和外來游客的青睞,縣城鬧市區是連州牛雜的集中地,匯集多家牛雜攤檔,讓人垂涎,在香辣刺激下味蕾大開。連州牛雜在上世紀90年代就很受人們歡迎,如今更是成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連山美食
名菜代表:湯糍上帥魚生壯家白切鴨
連山湯糍
連山湯糍是連山人民過節的必備食品,入口香糯,滑而不粘,皮薄餡香。用現磨(碾)的糯米粉,包入咸餡或甜餡,水煮。各鎮也因習俗加入不同灰水制作成不同風味的湯糍,如福堂鎮黃糍、太保鎮綠色灰水湯糍,和洞大富白色湯糍等,品種繁多,滋味豐美
上帥魚生
“吃生”是連山壯族人的特殊飲食習慣。把鮮鯇魚(至少要兩斤以上),清洗并料理干凈(不沾生水),把魚肉剝割出來,切成薄片,放在篩上晾干,拌以酸醋、鹽、油、生姜、蔥花、蒜米等佐料,密蓋幾分鐘即可食用。
壯家白切鴨
壯家白切鴨是連山福堂鎮特色美食之一,大部分民眾都會烹制這道菜。福堂鎮的白切鴨,選用優質農家鴨,不僅無腥味而且鴨肉緊實、清香微甜、無油膩感。制作時將自養的清水鴨放入山泉水中浸煮,精準把握火候,鴨肉熟而不爛,清香誘人。
連南美食
名菜代表:瑤家牛皮酥炭烤稻田魚
瑤家牛皮酥
瑤家牛皮酥,是瑤家祖輩留下的傳統美食,承載著對祖輩的記憶,也見證了瑤族各個族群的變遷。黃牛皮收集來后晾曬足月,篝火煅燒,再捶打,經過千錘百煉,再浸泡,柴火鍋里和黃豆一起燜煮,最后再加入瑤家常用的神秘香料谷蓼,一鍋美味的瑤家牛皮酥就成了。
炭烤稻田魚
稻田魚是魚與稻谷相互依存的生長模式的產物,這種由連南“八排瑤”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頗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其生態理念可與世界物質遺產“青田稻田養殖”媲美,稻田魚以本地鯉魚與鯽魚為主要品種。稻谷金黃熟透的時候,正是捕捉稻田魚、品嘗稻田魚美味的最佳時節。下田抓魚,田邊燒烤,滿足漁樂和舌尖之歡。稻田魚還可用作煎、炸、蒸、湯等。
陽山美食
名菜代表:麥羹切陽山雞板栗燜釀土豬肉
麥羹
陽山麥羹是陽山山民自古以來維持生存,保護健康的主食,原料為玉米。陽山麥羹流傳至今,仍保持著傳統手工制作及烹調方法。傳統煮麥羹的過程,先用石春將玉米粒的表皮春掉,將玉米粒春成既有粉、又有小粒的混合粉。然后將玉米粉用冷開水調和,倒進沸騰的水中,再加入一種陽山人稱之為“灰水”的液體,用文火熬煮即可食用。陽山麥羹入口細膩、潤滑、香甜、鮮美。可加糖(或鹽)食用,亦可淡食加菜送。
白切陽山雞
陽山雞是廣東省八大優良雞種之一,飼養歷史悠久,其體形優美,肌肉。豐滿,肉質嫩滑、鮮美、皮色金黃誘人,皮脆香甜可口,還具有抗病力強、適應性好等特點。年銷售量在150萬只以上,主要銷往韶關、清遠、廣州、深圳及出口港澳地區,深受顧客歡迎。陽山雞有兩種類型:一是以黎埠鎮為代表的平原雞;另一種是以江英鎮為代表的山區型。前者屬小型雞種,后者屬中型雞種。飼養方式以放牧為主,飼以玉米,故其具有毛黃、啄黃、腳黃、皮黃和胸、腿、肌豐滿的特點,所以,制成的白切雞肉質幼嫩、皮薄、味香、骨細軟脆,久嚼不膩,風味獨特,是酒樓宴會的高級菜肴。
板栗燜釀土豬肉
主料是農家土豬和板栗,制作過程,先將豬肉煎皮去毛,飛水至熟,然后改刀釀入栗子,起鍋落姜蔥蒜加入炒香、贊酒、生抽、紅谷米(天然色素)、五香粉等配料,慢火煲1.5小時左右,即成。它的特點是肥而不膩,入口甘香松化,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