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
當前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以機制建設為抓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化解矛盾,服務群眾,面對新時代新目標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基層公共法律體系建設現狀以及在鄉村治理中作用的發揮
(一)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在線上,基層依托司法行政網、省級司法大數據網絡中心、社區矯正等網絡建設運營,實現實現了社區矯正信息網上辦理、法律援助網上受理、法律咨詢等在線辦理,努力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在線下,基本建立起市、縣、鄉鎮、村四級的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市級有服務大廳,縣級有服務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里有法律顧問。積極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法治宣傳、人民調解等涉及公共法律服務的職能資源,探索一次辦好模式。集中受理解決群眾法律服務事項,依托縣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一村一法律顧問”和專兼職人民調解員隊伍,結合村務行政辦公室、村級警務室和合村并居建社區等的建設,使公共法律服務直接面向農村群眾,觸角延伸到了最基層。同時,線上預約咨詢、線下面對面指導交流服務相結合,方便快捷高效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網日趨完善。
(二)專業法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在推進線上線下平臺建設的基礎上,主動橫向延伸法律服務鏈條,與相關部門對接,在公安、法院等單位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注重涉及民生的法律服務,為農村弱勢困難群眾開辟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大力推廣積極探索多元調解模式,加強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積極吸納專職調解員,重點在農村醫患糾紛、交通事故處理、民間借貸、家庭矛盾、農民工維權、弱勢群體保護等領域吸收專職調解員,“情”、“ 理”、“ 法”三者相結合,實現矛盾最小化、各方利益最大化。
(三)注重隊伍建設。
一是嚴把入口關。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執業申請審核,對準入條件、程序和實習鑒定做到嚴格把關。二是嚴格落實工作監管機制。隨機抽查案件、征求意見、等多種方式介入,對法律服務機構執業管理情況和法律服務人員執業情況進行檢查。落實基層法律服務案件歸檔制度,建立完善服務臺賬,實現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應。三是完善事后評價機制。完善獎懲制度,在基層法律服務中,群眾滿意度高、回訪評價優的案件,對參與辦理的人員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同時,加大違法違紀問題查處力度,有效凈化了法律服務市場。四是法治意識增強。結合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和七五普法的推進,引導法律服務人員增強責任意識、法治意識,做到守紀律講規矩,自覺踐行法治精神。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法律服務人員對村情、民風的認識,使法律的硬性規定與村規民約、鄉風民情、傳統道德的軟制度相結合,讓每一個案件做到群眾法治理念認同,道德情理接受,矛盾隱患排除。
(四)助力鄉村治理水平提升
隨著農村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服務能力提高,鏈條延伸,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意識明顯增強。基層社會治理中出現的追求表面和諧突破法治底線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進而對排除信訪隱患,減少信訪壓力,引導基層矛盾糾紛走向法治化軌道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尤其是對從村基層貧困戶、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一些免費服務事項,解決其經濟負擔,讓其有意愿走合理合法的途徑。
二、在基層治理中,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瓶頸
(一)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效能發揮未能最大化。
一是存在群眾認識不到位現象,尤其是在“空殼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偏多,對法律服務的認識不足,甚至不知道有這樣的平臺。二是未能實現多網融合,提高效率。在鄉鎮、街道,現有的網格化管理包括城管、環保、計生等,由于網絡接口不統一,內部格式不一致,采集信息、資料歸檔等不兼容,信息資源不能共享,不但浪費了資源,還降低了效率,對辦事群眾產生了負面影響。再有,公共法律服務機構與現有基層公安派出所、綜治中心等部門工作機制協調配合上還需進一步磨合,個別案件出現九龍治水的局面。
(二)法律服務規范化不到位。
在基層法律服務平臺基本建成的前提下,在服務流程、服務方向、運行監督等工作機制上從市到鄉鎮還存在不統一、不規范、不明確的問題。由此帶來的服務水平、服務效率、群眾知曉及認可度都大打折扣,尤其是農村基層,群眾日常工作緊張,遇到問題需要服務時,有可能跨縣市區,有可能涉及多個部門,因此帶來的不便顯而易見。
(三)公益性與財政不足的矛盾。
就現有情況看,已建立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大部分還是在司法行政體制內運行,沒有納入到政府的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的制度體系尚未全部確立。基于此,由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和專業律師及法律工作者提供無償服務或志愿服務,其所得補助補貼往往不及商業行為所得回報,專業法律服務的持續性、積極性難以得到保障。
因此,農村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在公共法律服務方面遇到了持續長效保障的難題,一方面是群眾有意愿走法治途徑,另一方面是法治途徑的成本在一定條件下讓一些群眾不得不選擇其他途徑。
三、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促進鄉村善治
(一)法律服務專業化建設的兜底性保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就是要保障基本服務、困難群眾的兜底,又要兼顧地方需求,加強專業建設,比如上文提到的醫患糾紛、交通事故處理、民間借貸、家庭矛盾、農民工維權等領域。首先是讓公共資源發揮最大化效能,法院、檢察、公安、司法等力量下沉,可以形成定期法律指導、案件解決機制,建立相應的聯系點,安排專門的聯系人。依托村法律顧問、調委會、治保室、人口學校等現有條件,建立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機制,將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納入政府購買目錄,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尤其是在健全人民調解個案補貼、法律援助案件補貼、村級法律顧問服務補助等制度,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法律服務政府投入動態增長機制,以此實現公益性和可持續性,并能發揮專業法律服務的優勢,實現訴求解決合法合情合理,讓基層善治理念深入人心。
(二)統一頂層設計,規范基層公共法律服務。
由市一級司法部門牽頭,規范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服務范圍、服務流程、服務內容、監督運營機制,逐步探索公共法律服務規范化體系建設的群眾需求方向和內在發展規律,尤其是便捷和高效的融合,適應鄉村發展需要,在區域協調,部門協作上探索合作機制,在基層治理多網融合上出實招,先從技術層面入手,再從工作機制上突破,解決問題打破條塊化管理模式,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加強農村公共法律服務宣傳,讓群眾了解便民措施,知道操作流程,提高知曉度、認可度。
(三)農村公共法律服務建設與基層治理有機結合
一是主動出擊,基于現有線上線下平臺,主動化解農村現有存量糾紛矛盾、上訪案件等問題,發揮法律服務在程序規范、補償賠償有法可依、群眾認可等方面的優勢,使農村法律服務真正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應有作用。二是基層治理中積極運用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可以納入基層調解、綜治維穩、群眾信訪工作機制中,發揮合力,學會彈鋼琴,根據具體案件、情況綜合運用,尤其是農村自治組織,更應主動對接法律服務,取長補短,一方面發揮自身在解決群眾難題中既有的優勢,一方面又通過法治化的解決提高自身解決糾紛的能力,群眾更加信任,實現良性循環,從而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在基層結合的又一生動體現。
在這一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應發揮核心作用,一是加強領導,統一協調,根據群眾和具體情況的不同需要,在基層治理中發揮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二是保障依法有序進行,基層治理法治是底線,有序是善治的保障,以此為前提,基層治理的效果才能體現,其參與熱情和積極性才不會減弱。三是班子建設是關鍵,上級應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尤其是在民主選舉、推薦的過程中,有意考察既懂法律又會治理的“能人”,鼓勵其參選農村自治組織,參與基層治理。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校,山東 濱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