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婧 王桂月 劉科春
中圖分類號:G647;G20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14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66
2019年似乎是一個輿情危機漸漸浸潤我們自身周邊的一年,這一年里,原本以為距離我們很遙遠的輿情事件一件接著一件在我們周邊發生,像一只不知會從何處飛來的蝴蝶,無意間就掀起不小的旋渦。而高校似乎越來越成為這個漩渦中一個重要的風浪場。據人民網輿情監測中心網頁顯示,2018年中國輿論場人群畫像中,學生、大學生、教授、校方、博士、專家這些與高校密切相關或部分相關的單詞赫然成為詞頻分析圖中的熱門詞匯[1]。
那么究竟是什么樣的事件將這些人物畫像推上了熱搜榜呢?這些事件具有怎樣的共性特征?又更容易發生在哪些領域、涉及到哪些人和哪些場所呢?回顧并分析總結這些要素無疑將會幫助我們掌握輿情發生的客觀規律,從而給我們在預測、應對、控制并引導輿情時提供有利的線索。
目前對這些輿情事件的梳理的大多是輿情監控平臺,如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蟻坊軟件、蜜蜂研究院等。本文將立足于探尋高校輿情發生發展規律為目的,以上述三家輿情分析機構提供的19年1月-7月高校相關輿情危機事件為分析樣本,用文本分析和詞頻分析的方法探究這些事件的基本特征,以試圖為高校預測、應對、控制并引導輿情提供借鑒。
其中詞頻分析法是目前研究熱點問題最常用的一個方法之一,也是本文所用的主要分析方法。學界普遍認為詞的某些波動是與社會現象或情報現象有著密切聯系的;因此可以用詞頻分析和預測一些社會現象與情報現象[2]。目前這一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學科領域分析、文學作品深挖、期刊主題變遷等各個領域[3]。本文將主要在對所搜集樣本的主題、涉事主體、場景等幾個方面分析時應用該方法。其中,樣本是指上述三家輿情分析機構在列舉或論及輿情危機事件時所采用的標題,一般情況下,新聞標題表達了新聞內容中最為重要的信息,在新聞語篇的編碼和解碼過程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4]。
1 樣本收集
為增加樣本的針對性,在進行樣本搜集之前,有必要對納入本論文探討范圍內的樣本進行一下限定。本文探討的樣本是因引起社會爭議而使高校陷入輿情危機的事件,不包括政策性發布、一般未引發爭議的新聞事件以及正向新聞事件。但人民網數據中心有某些政策性發布是針對危機事件而做出的回應,則以該危機事件的主題類型予以保留。
此外,因高考與高校生源與招生政策密切相關,因此涉及高考的輿情事件也在其中,但是剔除了其中政策發布型新聞。
在高校范圍界定上,依據教育部給出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5]中給出的名單,參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本文將其界定為本科類大學、專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茖W院。
按照以上標準,本文共收集樣本69件,來源分別為:人民網輿情頻道、蟻坊軟件輿情報告、蜜蜂研究院。
2 輿情危機事件分析
2.1 題目中出現的基本詞匯的詞頻分析
因本文主要目的是探尋輿情危機事件的共性特點,因此個性化的學校名稱、事件發生的行政區域名稱刪除后,用圖悅詞頻分析軟件可以初略地分析相對熱門的詞匯,如學生、教育部、學校等,涉及涉事主體和相關主題,同時也可發現教育部也占了相當的比重,這一方面說明了教育最高主管部門對輿情事件的關注,另一方面也反應了上半年輿情危機事件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教育領域的規范化,因為教育部門的出現除了回應,更重要的作用是給出了相關政策。此外,我們發現“教育部”一詞在樣本中共出現5次,其中有4次來源于人民網輿情頻道,這也說明了不同話語體系下的輿情監測平臺對輿情危機事件關注點的差異,人民網更重視事件的解決與給社會帶來的長遠影響,即其所帶來的政策的改革與推進。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每一次輿情危機的解決其實也是積累下的社會矛盾的緩和,其科學性和有效度將為多元主體利益沖突提供一個泄洪口,從而推動利益共同體的形成,為社會進步提供了一次契機。
為了更詳細的分析高頻詞的地位和性質,我們導出了詞頻分析列表,從中刪除無關詞匯、合并歸納同類詞匯后,出現兩次以上的詞頻如下圖1。
由上可以看出,“學生”這一詞匯出現頻率遠遠高于其它詞匯,可見圍繞學生發生的相關事情始終是高校需要高度重點關注的。其次是女性、招生、暴力、博士、校方、學術與論文相關詞匯出現的頻率也很高。這些詞匯有的是本就是屬于“博眼球”詞匯,比如性與暴力;有的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給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所帶來的,比如“招生”這一次詞匯背后的教育公平問題,就業求職相關詞匯背后所代表的教育價值實現的問題,博士、學術與論文相關詞匯背后的學歷與素質問題;有的是在描述學校管理方面的問題,而有的則是社會商業人員假借教育的名義進行的以斂財為目的的違法違規活動。
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詞匯有的指向的是事件主題,有的是涉事主體,也有的是教育過程中的一些環節,還有的是事件發生的場景。下面,筆者將對樣本中涉及的涉事主體和涉事場景做一個詞頻歸納。
2.2 涉事主體與涉事場景分析
涉事主體是指做出引發爭議行為的人或機構、因未做出社會期待的行為而引發爭議的人或機構。而場景指的是事件發生的情景、領域或在教育過程中所處的環節。
從上述詞頻圖可以看出,排在前兩位的是校方與學生,兩類比例高達43%,幾乎占去了半壁江山,可見在高校輿情危機中,校生矛盾是主要矛盾。從樣本中可以看出,這些矛盾出現在招生、學費收取、學生管理、師生關系、畢業等各個環節,是輿情出現的重災區。其實涉事主體,如教職工、高學歷者、社會商業人員所涉及的事件也占有一定比例,不容忽視。
在上述維度的文本分析中,發生場景是最不易定位的一個,因為許多事件并沒有有形的地點,甚至環節也不甚明確,有些雖然發生在校外,但不能以單純的校外事件論處,比如抑郁癥學生自殺事件,雖然自殺地點是在校外,但更有價值之處卻是在給校方在心理安全機制方面的啟示。因此本文在定性場景時將遵循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即本著給高校學生工作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分析指導的原則。其中定性為校外的多為校方及其教職工無主觀過錯、過失及爭議性行為,但需加強對學生安全教育和引導。
從圖3可以看出,涉事場景涉及校外、招生環節、宿舍、校園、學術領域、畢業就業環節、師資管理、學費收取環節、師生溝通、社會實踐、心理健康環節等。除了校外場景之外,招生環節、宿舍、校園、學術、畢業就業和師資管理幾個方面屬于高危領域。究其原因,可能因為這些領域涉及到教育公平、人身安全、誠信等現下民意較為關注的熱點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詞頻分析和文本分析發現,教育公平問題、教育價值實現、學歷與素質、學校管理、校園商業活動、學生人身安全等是引發高校輿情的熱點要素,而招生、學費收取、學生管理、師生關系、畢業就業等環節是輿情出現的重災區。高校相關部門如果對上述要素和環節保持高度敏感和警惕,將大大有利于預防和應對輿情危機。
【參考文獻】
[1]人民網輿情頻道《互聯網輿情傳播關系出現的三個新特點》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0626/c209043-311971
73.html.
[2]馬費成,張勤.國內外知識管理研究熱點——基于詞頻的統計分析[J].情報學報,2006,25(2):163-171.
[3]劉奕彬.詞頻分析方法在“熱點”類文章中的應用研究,碩士論文,2019.5.
[4]楚君,周君.報紙新聞標題的功能研究,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
[5]教育部官網,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29/201505/18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