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峻琪
化,是一種智慧。化戰爭為和平,化困惑為自由,化病痛為健康。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向上向善轉化著這個世界。
化干戈為玉帛,化戰爭為和平。
中國古代,中原地區與周邊的一些游牧民族頻繁地發生戰爭。中原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和物產,也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游牧民族生產力比較落后,常常依靠戰爭獲取物資,維持民族的延續。如何避免戰爭,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戰爭既然因爭奪財富和利益而起,那么適當均分利益,達成利益共同體就可以減少利益沖突,由此就可以避免戰爭,化干戈為玉帛,于是乎,漢朝、唐朝、清朝,很多朝代都通過和周邊游牧民族和親通婚的做法,達成和平共處、化解戰爭的目的。
唐太宗繼位之初,天下初平,百姓仍難做到食飽,百廢待興。而在北方的匈奴,卻一直覬覦著中原肥沃的土地。唐太宗深諳治國之道。若要發動戰爭,必將勞民傷財,使民怨沸騰,許久不能恢復元氣。而此時,化,作為一種做高深的智慧和策略,挽救了還處于襁褓的初唐。金錢和糧草成功的化解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這給大唐國力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直接導致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化困苦為自由,化平凡為快樂。
中國古代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就是化困苦為自由的故事。兩個自由相愛的青年人由于家庭的阻擾不能成為眷屬,最后雙雙殉情,然而他們化成一對蝴蝶,掙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最終獲得了幸和而自由。
莊子有夢蝶的故事,莊子夢見自己化成蝴蝶,然后問自己:是莊周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化成了莊周,這兩者之間的轉化,不僅是個高深的哲思問題,讓我們理解了人與萬物互化互通的天人合一理念,也讓我們看到了莊子化平凡為快樂的逍遙、樂觀的情懷。
化病痛為健康,化矛盾為統一。
按照現代西醫理論,人體內的病毒、病菌一旦生成,就需要用能克制它們的藥物去消滅。而中醫卻相反,中醫認為,人體是陰陽合和體,病毒、病菌是陰陽失衡導致的,治愈病痛的目標不在于殺死它們,而在于轉化它們。轉化,化敵為友,看看中醫多么神奇。
時至當代,處理很多問題,仍然需要“化”的智慧。
貿易是當下各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一種無法抗拒的歷史發展規律。各國之間的利益關聯比任何時代都變得更加緊密。國家和國家之間需要的是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而美國對中國采取的“貿易戰”,就是一種21世紀的白刃戰。
中國人以化干戈為玉帛的智慧來解決中美“貿易戰”。習近平主席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充分體現了中國希望共同發展的愿望。“一帶一路”有效的緩解了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在“一帶一路”的樞紐作用下,每個國家都可以從中獲利,而避免了更多的“貿易戰”。“天下同道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化干戈為玉帛的背后,是是中華民族崇尚和平的精神,更是懂得“化”的智慧。
春風明月又臨華夏
當代中國,走在民族復興之路上。與之相伴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一次繁榮。文化的復興如春風,似明月,播散在中華大地。“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從未斷流過。”習近平主席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如是說,中國人對此充滿自豪感。何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以為,孔孟老莊的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孔孟的仁愛、正義、真誠和善良,是老莊的真實、自由和順其自然,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中的美好向往。
吾每觀夫古圣先賢之言,往往有得。或其忠義堅貞之德,吾之所向;或其俠肝義膽之心,吾之不及。古圣先賢之言猶如春風明月。我以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成長,在于不斷地向上向善的修煉。《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如何做到“大學之道”,則需修身,齊家,“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見,想要“治國”,“平天下”,先要修身、齊家。
縱觀中國之先賢圣哲,無不立言、立功于教育。教育之于人,就是“修身”的過程。其中,孔子無疑是劃時代的,他打破了封建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讓平民百姓都可以有機會接受教育,這便讓治國變得輕松起來,人們的行為受到了仁義的教育和禮的約束,便有了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他的教育方式也是獨樹一幟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讓“修身教育”成為中國數千年的獨有文化標簽。
中國歷朝歷代的文人志士,無不在做著傳承之事,將古圣先賢之理念,發揚,延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集中反映了古圣先賢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程朱的理學,到王陽明“致良知”的心學。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中適應著時代變遷,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傳統文化中有眾多優秀的品質,“愛國”就首當其沖。古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今有為國戍邊守島的王繼才;昔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文天祥,今有為國付出生命的南仁東。盡管時代不同,盡管所做之事不同,但他們所懷有的熱忱的愛國赤子之心,亙古未變。
隨著資本主義在西方各地的開花結果,工業革命強大了西方國力。1840年,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國陷入近百年的被動挨打的局面。仁人志士奮起救亡圖存,一部分人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落后于西方,才導致中國文明落后和國力落后。于是,反傳統、打到“孔家店”成為一種時尚,一些人趁機拋棄社會倫理,“仁義”從社會基本品質變成了公益廣告上的道德風尚,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極大的考驗。
如何防止中國傳統文化被現代工業社會和西方文明所吞噬,如何發展、傳承傳統文化,成為擺在中國人面前的嚴峻課題,文化復興之路似乎漫長。可喜的是,習近平主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吹響了中華文化復興的號角。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經常引用古圣先賢的話,到國外出訪也不忘弘揚中國文化。我高興地感覺到,中華文化復興已經到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因為她是春風,是明月。春風所拂,人心純凈而無瑕;明月所照,國家強盛而不息。
新時代青年人非常幸運,恰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盛世,恰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春風明月又臨華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吾輩始。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八中學,北京 1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