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丹
虛假訴訟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基于不合法的動機和目的,利用法律所賦予的權利,惡意串通、虛構事實,以規避法律、法規或國家政策謀取非法利益為目的,以偽造的事實、證據提起訴訟,使法院作出錯誤判決和裁定,從而非法侵占或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第三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虛假訴訟不僅擾亂正常的訴訟秩序,而且嚴重損害司法尊嚴和司法權威。
虛假訴訟近年來在我國愈演愈烈,極大地損害了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破壞了司法權威和公信力。早在2008 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就要求依法對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案外人利益的虛假訴訟案件加強法律監督。但是由于缺乏法律依據和具體規則,虛假訴訟監督工作進展較慢。2012 年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專門對虛假訴訟行為進行了規制,并且進一步明確了檢察機關對虛假訴訟的監督。2016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對虛假訴訟案件的辦理予以進一步明確。2018年9月26日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虛假訴訟罪的類型、定罪量刑標準等進一步明確。
一、虛假訴訟的危害
(一)虛假訴訟嚴重損害了相關案外人的權益。虛假訴訟多發在民間借貸糾紛、離婚訴訟糾紛、企業破產訴訟糾紛等,當事人惡意串通的目的多為侵害他人權益以增加自身利益或減少自身損失。例如,夫妻一方利用虛假訴訟稀釋雙方共同財產,破產企業通過虛構享有優先權債務轉移應由其他債權人受償的資產等。在虛假訴訟中,數量最多的便是此種損害案外人利益的案件。
(二)虛假訴訟嚴重損害了國家司法秩序。司法制度是民眾解決糾紛和尋求救濟的最終一道防線,其尊嚴和權威依賴于法院訴訟活動和裁判的公平公正,虛假訴訟導致的錯誤裁判會使得民眾失去對司法制度的信任,嚴重的有可能會產生動搖國家社會運轉機制的危機。此外,我國當前司法資源仍然較為緊缺,惡意串通的當事人侵占了珍貴的司法資源,可能導致其他主體的正當訴訟無法得到及時解決,進而可能加劇民眾與司法機關間的緊張關系。
(三)虛假訴訟擾亂了社會管理秩序。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社會各種矛盾較為尖銳,大部分城市出臺了房屋限購和機動車搖號政策,一些人利用虛假訴訟規避這些政策,達到非法過戶或轉讓登記的目的,減損了公共政策的實施效果,容易激化社會矛盾、擾亂社會秩序。
二、辦理虛假訴訟案件存在的困難
虛假訴訟從根本上講是當事人以司法為工具,進而謀取非法利益。其手段之隱蔽、方法之多樣、監督之復雜,決定了虛假訴訟發現難、查證難、追責難的現實。
(一)案件線索發現難。虛假訴訟案件系當事人雙方合謀制造,且大部分是調解結案,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從各地查辦虛假訴訟案件線索的來源看,案件來源的主要渠道是利益受侵害方的控告、舉報,極少數案件系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工作中或其他渠道偶然發現,如果受侵害方不能及時發現或者消極處理,檢察機關不容易發現該類案件,尤其是受侵害方是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由于受侵害主體的不特定性,檢察機關更加難以發現。
(二)案件查證過程難。由于制度依據的缺失、辦案手段缺乏剛性、人員配備不足,導致虛假訴訟監督工作開展面臨著查證難這一突出問題。一是制度依據的缺失。雖然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 年6月20 日出臺了《防范和制裁虛假訴訟的指導意見》,但主要是從法院角度出發, 2018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出臺了《關于辦理虛假訴訟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是規定內容不夠全面,虛假訴訟監督工作在全國均處于探索的階段,部分省份雖出臺了一些地方性司法規范,但規定的內容差異較大,導致此項工作的開展缺乏完整的制度依據。同時辦案手段缺乏剛性。民行檢察部門發現虛假訴訟案件線索后,能夠采取的手段是調查核實,調查核實的局限性是缺乏強制性,更多的依賴于當事人及其他被調查人或單位的配合。
(三)追究虛假訴訟當事人責任難。從辦案結果上看,制約監督效果的一個難點問題是追究虛假訴訟當事人責任的難度大,形不成較強的震懾力。一是從各地已辦結的虛假訴訟案件看,均就案件本身提出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由于缺乏法律依據,未追究虛假訴訟案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即使案件本身監督成功,但相對于當事人雙方通過虛假訴訟獲得的可能性利益,監督的威懾力遠不足以遏制當事人的違法沖動。二是從現行法律規定看,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第112、113 條規定,法院對于虛假訴訟的當事人應當駁回訴訟請求,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或拘留。相對于當事人雙方通過虛假訴訟獲得的可能性利益,這些懲治措施的震懾力明顯較低,且我國《侵權責任法》未將虛假訴訟列為法定的侵權行為類型,實踐中也很少有虛假訴訟受害人獲得民事補償的先例。
三、從檢察視野構建虛假訴訟的監督對策
(一)建立多渠道案件線索發現機制。虛假訴訟案件線索發現難是對其進行懲治的一大難點之一,檢察機關在案件審查過程中應進一步增強主觀能動性,抓住虛假訴訟案件“法律關系簡單明了、案件關鍵證據存在諸多疑點、雙方當事人無實質性爭議、案件從立案到審結時間極短、當事人之間存在特殊關系、當事人一方涉及另案民事糾紛”等特點,不輕易放過任何隱藏在案件背后的虛假訴訟線索。同時,對于已經查實而且可能存在大量“串案”的虛假訴訟案件,應強化案件線索“深挖”,采取“以案找案、以人找案”的方式拓展案件線索來源。
(二)重點關注分析典型類型案件。虛假訴訟發生的案件有類型化的特點,法院及檢察院應重點關注民間借貸糾紛、破產企業債權債務糾紛、離婚夫妻一方的債權債務糾紛和不滿足限購搖號條件個體的房屋、機動車產權糾紛等案件,從立案、法庭審理到結案各個環節監控是否存在異常之處, 例如當事人對于調解結案過于積極、當事人怠于答辯、被告全盤接收原告訴訟請求等, 進而達到有針對性的規制虛假訴訟。
(三)完善調查核實工作機制。檢察機關的調查核實權是虛假訴訟檢察監督案件獲得突破的重要手段。現行法律對調查核實權的規定過于原則,對于調查對象拒絕配合調查也缺乏強制手段,實踐中可操作性較差。建議進一步研究虛假訴訟的監督方式、法律依據等核心問題,明確調查核實權的程序和效力,對當事人和涉案法官等不配合調查時應承擔的責任、檢察機關可以采取的措施等作出明確規定。
(四)加強對外協調溝通,發揮司法規制合力。強化檢察機關虛假訴訟監督要進一步優化檢察機關內部和外部司法環境,促進有關機關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形成打擊和防范虛假訴訟的合力。一是檢察機關加強與法院的協調溝通,通過督促法院快速糾正虛假訴訟涉及的生效裁判、調解書以及審判執行程序中的違法情形,為其他涉嫌虛假訴訟犯罪案件的順利辦理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檢察機關加強與公安機關的協調溝通,對辦案中發現的涉嫌虛假訴訟犯罪線索及時移送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應加大立案監督力度,并對移送的虛假訴訟犯罪線索偵查情況進行跟蹤反饋,提高監督實效。三是檢察機關與地方黨委、人大、政法委、紀檢監察機關加強協調溝通,對審判執行人員涉嫌虛假訴訟尚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
[參考文獻]
[1]鄭新儉等,《民事虛假訴訟檢察監督問題研究》,《人民檢察》2016.第6期.
[2]何秉群,《論虛假訴訟檢察監督的現狀、難點與對策—以河北省檢察機關虛假訴訟監督開展情況為例》,《河北法院》2017年4月第35卷第四期.
[3]姜曉妍、周坤、劉望,《民事訴訟中對虛假訴訟的檢察監督》,《中國檢察官》2017.07.
[4]石娟,《民事虛假訴訟檢察監督中的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檢察官》2017.08.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人民檢察院,福建 連江 3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