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人人都有過皮膚瘙癢的體驗。很多人覺得,瘙癢不是什么大問題,撓一撓就好了。可在皮膚科醫師看來,瘙癢可能不單純是一個皮膚癥狀,有時可能是內臟疾病的信號。
癢從何而來
小到蚊蟲叮咬導致的瘙癢,大到一些嚴重性疾病導致的瘙癢,單從癥狀來講,人群中瘙癢發生率幾乎達到100%。
“癢”從何而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教授李巍介紹,實際上,癢是由外周傳遞到神經中樞的信號。瘙癢起源于表皮或真皮的游離神經末梢,通過感覺神經傳導到神經節背根、脊索,再經過一級、二級神經元到達丘腦,最后到達大腦皮質。產生瘙癢需要遞質參與,這種遞質有很多種,比如,組胺、5-羥色胺、前列腺素、P物質等。當這些物質被人體釋放后,就可以引起瘙癢。
慢性瘙癢患者常常由于無法控制的抓撓行為導致皮膚和深層組織損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李巍說,搔抓會造成惡性循環,即搔抓皮膚損傷了角質形成細胞,產生炎癥反應和多種遞質,進一步刺
激神經纖維,結果使得大腦皮層感覺神經中樞產生癢覺。
瘙癢是一種主觀癥狀,難以定量分析,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臨床上對于“癢”的分級目前可以通過評分來評估瘙癢的強度,最常用的是沒有、輕微、中度和嚴重。不過,最方便的判別標準就看是否影響睡眠,如果因瘙癢造成難以入睡,可視為重度瘙癢,需要醫學干預;若睡眠基本不受影響,則是輕中度瘙癢。
瘙癢不是小病
李巍表示,根據原發病,瘙癢大致可分為皮膚病導致的瘙癢和內科疾病導致的瘙癢。
皮膚疾病。炎癥性、過敏性或感染性皮膚一般都會導致瘙癢,濕疹、銀屑病、蕁麻疹、接觸性皮炎是最常見的瘙癢性皮膚病。不同部位與瘙癢相關的皮膚病也有所不同:頭皮瘙癢常與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頭癬等相關;肛門、陰囊瘙癢常與濕疹、真菌感染、疥螨和陰虱等有關:手足瘙癢與濕疹、手足真菌感染、汗皰疹、接觸性皮炎有關;另外,蚊蟲叮咬、動物性皮膚病也會導致瘙癢。
肝膽疾病。有研究顯示,約有40%~60%的肝膽疾病患者,在肝部不適及黃疸顯現的時候出現皮膚瘙癢。引起瘙癢的肝臟疾病有乙肝和丙肝、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管癌、酒精性肝硬化等。瘙癢可以是全身性的,在手、足和衣服穿著過緊處更劇烈,臉部、頸部、陰股部很少累及。
尿毒癥。慢性腎功能不全伴有瘙癢十分常見,且達到難以耐受的程度。約50~90%的腹膜或血液透析患者出現瘙癢,局部、全身都有可能。
內分泌疾病。7%的糖尿病患者有瘙癢的問題,可泛發全身,更多的局限于肛周及外生殖器部位,可能由神經病變、念珠茵感染、皮膚干燥和藥物所致。甲狀旁腺功能異常的患者也可發生瘙癢。
神經系統疾病。在腦卒中、多發性硬化、腦腫瘤等腦病患者中,有時發生嚴重的全身性或局限性瘙癢。
惡性腫瘤。肺癌、胃癌、結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均會引起瘙癢。這可能與免疫機制、腫瘤代謝產物、缺鐵、皮膚干燥等有關。放化療也可引起瘙癢,
但其通常是自限性的,即治療停止瘙癢也會停止。
其他原因,如心理因素、藥物反應、食物過敏也可誘發瘙癢。成人全身性瘙癢者中,10%以上是由心理性因素引起的。有些藥物是在治療過程中引起肝腎毒性而導致瘙癢,如嗎啡和阿片。吸入花粉、油漆、汽車尾氣,食入牛奶、蛋、魚蝦、海鮮等過敏原所導致的皮膚瘙癢也很常見。
止癢抓源頭
盡管瘙癢的病因復雜,但想要根治瘙癢,還要從原發病入手,針對病根進行治療。實在去除不了病根的,像蕁麻疹,可以針對具體病情,用藥物緩解癥狀。
李巍介紹,治療瘙癢的全身用藥是抗組胺藥物,頑固瘙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考慮使用抗癲癇藥、抗抑郁藥、免疫抑制劑、NK-1抑制劑、JAK 抑制劑、生物制劑等。局部用藥包括外用糖皮質激素、鈣調磷酸酶抑制劑、麻醉藥物、離子通道阻滯劑、JAK抑制劑、磷酸二酯酶抑制劑等。瘙癢的病因復雜,因此治療方案也是復雜多變的,很少有某種單一治療方案永久有效。
不同病因的患者預防瘙癢的方式也有側重。比如,單純性的皮膚疾病患者要經常涂抹藥膏;肝膽疾病患者不可酗酒,不要吃生冷食物: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合理用藥;心因性患者要積極調整心態,保持健康平穩的心態:過敏患者要到醫院做過敏原檢測,減少過敏原接觸;那些平時沒有瘙癢史、沒有食物藥物過敏而突然發生頑固性全身瘙癢,且皮膚表面看不到任何變化的,應盡快就醫,排除腫瘤,進行針對性檢查治療。
李巍建議,預防瘙癢,應該做到生活規律,早睡早起,適當鍛煉;精神放松,避免緊張壓力:戒煙酒、濃茶、咖啡及一切辛辣刺激食物。由皮膚干燥、缺水導致的瘙癢,可通過涂身體乳、多飲水等習慣來改善。秋冬季節不必每天都洗澡,不可用力搓洗皮膚;勤更換貼身內衣褲,內衣以棉織品為宜;勤剪指甲,切忌用手大力搔抓皮膚,也不要用工具如“老頭樂”、刮痧儀等長時間劃刮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