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豆腐造就了一個繁榮的晉商大家
從一個豆腐坊開始,傳承28世700余年,曾富甲天下高官滿朝,也曾隨家族起落一起化作歷史塵埃。如今,只留下一座大院,化作民族建筑文化的瑰寶供后人憑吊。這就是靈石王氏的故事。
靈石靜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代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生活艱難,先祖王實帶著全家人向南遷徙,來到靜升。王實在這里買了一片地,開了一個不大的豆腐作坊,邊耕地邊經營豆腐坊,慢慢起家后,逐漸投資各種生意,把中原的特產販到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去。通過邊貿,王家真正發達起來,成為一方巨賈。王家從經營豆腐坊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資豐厚,其后開始大興土木,營造宅第,留下了一座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王氏家族數百年逐步擴建而成的故居。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經過清末幾十年的戰火,大院多有損壞,今天留存的大約還有4.5萬平方米,分東西兩片區域。
王氏家族鼎盛于康熙、乾隆、嘉慶年間。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設有義倉,修橋筑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等,善舉不斷。據《靜升村王氏源流碑記》載,王氏從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后來的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家族凋零,大院內再無人居住。
大院格局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形成的前堂后寢的庭院風格,既提供了對外交往的足夠空間,又滿足了內在私密氛圍的要求,做到了尊卑有等,長幼有序,內外有別,且起居功能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官宦門第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
◎高家崖建筑群
高家崖建筑群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為三進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旁的繡樓外,又都有各自的廚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周邊堡墻緊圍,四門擇地而設。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上下左右相通,又獨立成章。
◎紅門堡建筑群
紅門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年間,依山而建,是堡,又似城,從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組成,左右對稱,中間主巷道與三條橫巷,組成一個規整的“王”字。整體建筑風格在保持官氣貴氣之外,又借鑒了江南私家園林的一些設計風格,所謂“一關轄三門,三門通四院”,內有九曲回廊,給人曲徑通幽之感。
【建筑藝術】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的特征。且凝結著自然質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
◎三雕藝術
王家大院最具有建筑特色的是它的“三雕藝術”——木雕、石雕和磚雕。其數量之大、手藝之精美、內涵之豐富舉世罕見。王家大院內能夠看到的各種木制、石制和磚制構件上,多有雕刻,此外,還有數量眾多的專門的裝飾類雕刻作品。雕刻的技法上從浮雕、圓雕到陰刻陽刻,基本上中國古代的雕刻技法在王家大院里都能見到。雕刻的內容也無所不包:花鳥魚蟲、山石水舟、典故傳說、戲曲人物、日常生活等,體現了清代建筑裝飾的風格。
◎建筑裝飾
王家大院的建筑裝飾,是清代“纖細繁密”的集大成者,結構附件裝飾均絢麗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額枋、雀替等處的木刻,柱礎石、墻基石等石刻裝飾以及各院落內的楹聯匾額,形式多樣,做工極佳,體現了中國古代北方地區民居“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筑特點。
【歷史文化】
◎王氏家規
“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行……”王氏家訓立下的“規矩”讓三千族人和睦相處,經商居官,合族而居二百余年,成就了八代鼎盛的晉商名門望族之榮。
◎忠信為本
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作事必謀始,出言必顧行。常德必固持,然諾必重應。
說話一定要忠誠信實,做事必當篤厚敬肅。從事某項工作,從一開始就要慎重考慮好,要言必信,行必果,說話時就要考慮能否做得到。要堅定守持道德規范,一旦對別人有承諾,就要認真對待,絕對不能失信。
◎律己修身
憶先祖粗糠敝屣不忘扶困襄弱;期后昆寶馬香車猶須澡心浴德。(王家大院“三槐堂”楹聯)
憶先祖雖衣食艱難仍要扶持、幫助生活困難的老少弱小者;盼后輩在過上榮華富貴的日子后,仍要不斷克己自省,提高人格修養。
◎勤儉立業
勤治生 儉養德 四時足用;忠持己 恕及物 終身可行。(王家大院“司馬院”楹聯)
以勤勞謀取生計、經營家業,以儉樸培養德性,一年四季就可以財用富足;以誠實的態度立身修身,以寬容的態度恩及萬物,這是一個人一生應該踐行的高尚品德。
王家大院里的楹聯匾額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比如“映奎”“桂馨”,是期盼子孫科考順利,出類拔萃;“觀我”“視履”,是警示做人要時刻規范自己的行為。楹聯匾額作為文化的象征,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后代子孫識禮守制,謹遵祖訓,推動著家族的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