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梅 劉曉蕾
【摘 要】隨機抽取220名菏澤學院大學生作答《大學生尚“和”心理測量量表》和《大學生面子作為問卷》,使用SPSS對回收數據進行相關和回歸分析,發現:(1)尚“和”心理各維度與面子作為都存在顯著正相關;(2)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家庭來源沒有進入回歸方程,尚“和”行為、尚“和”情緒對面子作為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二者共解釋面子作為28.2%的變異。
【關鍵詞】尚“和”認知;尚“和”情緒;尚“和”動機;尚“和”行為;面子作為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26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127
The Influence of Seeking “Harmony” On Face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ZHOU Hong-mei1 LIU Xiao-lei2
(1.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2.College of Psych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6, China)
【Abstract】220 college students answered the measurement scale on the psychology of harmony and the facework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By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mensions of the seeking “harmony” and facework; (2) Gender, grade, only or not and family source dont enter regression equation, But seeking “harmony” behavior and emotion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on on facework, and they can explain the 28.2% variation of facework.
【Key words】Seeking“harmony”cognition; Seeking“harmony”emotion; Seeking“harmony”motivation; Seeking“harmony”behavior; Facework
往年春晚有一個小品叫《人到禮到》,節目中郭子因為好面子,單位認識的不認識的,只要有人給自己他送請柬,他就會去參加,當然份子也不會少,一個月光隨份子錢就要用去5000元,自己還美其名曰“人緣好”。從這個小品中我們可以看出郭子之所以那么愛面子、講人情,甚至打腫臉充胖子,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內心崇尚“和為貴”,不想打破現有的和諧局面。
“和”的中心含義[1]主要是相安、協調、適中、團結,包含有天人之和、人際之和、身心內外之和三個方面,不過由于長期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和”主要指的是人際之和,主要表現為 “和為貴”“畏爭”“隨大流”“遷就或迎合別人”等形式,故而尚“和”已經成為中國人人際交往的一個行為準則。
“和”約束著我們的言行,正如孔子所說:“禮之用,和為貴”,為了維護儒家文化所強調的和諧社會秩序,我們需要遵守禮,而一旦違背了禮,就會受到嘲笑或排斥,就會丟失臉面,同時也可能失去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了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避免丟失臉面,個體就會做出一定的行為來獲得別人的認可,這就是面子作為。正如黃光國[2]所說,面子作為是個體為了讓他人對自己產生某種特定的印象而故意做給他人看的行為,是一種印象整飾行為。
本研究將以菏澤學院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尚“和”心理與面子作為之間的相關關系并進而探討尚“和”心理對面子作為的影響。
1 研究方法
1.1 被試
隨機抽取菏澤學院大一到大四年級學生220人,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回收問卷206份,有效回收率93.6%,被試分布情況見表1。
1.2 研究工具
(1)大學生尚“和”心理測量量表常丹[3]于2014年在其碩士論文中編制,包含尚“和”認知、尚“和”動機、尚“和”情緒、尚“和”行為四個維度,共18個項目,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5點計分,總量表的α系數為0.830,各維度分量表的α系數也均在0.70以上。
(2)大學生面子作為問卷鞏文兵[4]于2013年在其碩士論文中編制,包含4個維度21道題目,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點計分,重測信度均在0.7以上,內部一致性信度也均在0.65以上。
2 結果
2.1 尚“和”心理與面子作為的相關分析
通過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尚“和”心理各維度與面子作為都存在顯著正相關。
2.2 尚“和”心理對面子作為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探討尚“和”心理各維度以及人口統計學變量對面子作為的預測力,對其進行回歸分析。其中人口統計學變量(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家庭來源)做虛擬變量處理后與尚“和”認知、尚“和”動機、尚“和”情緒、尚“和”行為一起作為自變量,面子作為總分作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選取最優回歸方程,結果只有尚和行為、尚和情緒進入了方程,結果見表3。
首先,從方差改變量來看,尚“和”行為和尚“和”情緒共解釋面子作為的28.2%的變異,并在0.05水平上達到顯著,表明尚“和”行為和尚“和”情緒對面子作為有顯著的影響作用。
從標準回歸系數來看,采用逐步回歸法,只有尚“和”行為和尚“和”情緒進入了方程,分別0.403和0.181,此時人口統計學變量的預測效果為0,表明尚“和”情緒和尚“和”行為對面子作為的影響不會隨人口統計學變量的變化而變化,且尚“和”行為對面子作為的影響大一些。
方程可寫為面子作為=0.403尚“和”行為+0.181尚“和”情緒所以由通過逐步回歸得到的最優回歸方程可知,尚“和”行為、尚“和”情緒得分越高,面子作為得分越高,并且這種變化不會隨著人口統計學變量的變化而變化。
3 討論
相關分析發現,尚“和”心理得分越高,面子作為得分也越高,表明尚“和”心理與面子作為有一定的關系,即我們有時為了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而故意做給別人看的行為可能與尚“和”心理有關。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尚“和”情緒、尚“和”行為對面子作為有一定的正向預測作用,能解釋面子作為的28.2%,這說明,當個體與他人意見不一致時去迎合、遷就他人的行為(尚“和”行為)會導致個體更傾向于采取一定的行為維護面子。尚“和”情緒是指與他人發生矛盾時,會出現一些負面情緒,而這種緊張、悲傷的負面情緒也會促使個體做出一些行為來挽回面子。
另外,回歸分析也發現,面子作為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家庭來源等方面都沒有顯著差異,這說明維護面子的社會技巧或整飾行為不隨這些人口學變量發生變化,可能是我們長期形成的固定的模式。如汪鳳炎[5]所說,尚“和”心理是中國人的一種集體潛意識。榮格[6]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人類長期進化中遺留下來的人類經驗的心理沉淀物,其主要內容是原型,榮格認為,生活中又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原型在我們出生后遇到相應情境就會投射出來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而我們一出生就進入人際世界中,尚“和”心理可能在我們生活的情境中很早就投射出來,受尚“和”心理影響的面子作為自然也很早就顯現出來,隨著成長逐漸形成我們固定的行為模式,所以面子作為也就不會受到人口學變量的影響。
面子作為有些類似于榮格理論中的人格面具,人格面具又稱順從原型,即個體公開展示的一面,受人贊揚的一面,一個人的人格面具過多會出現人格面具膨脹,會使個體迷失自我,而一個人人格面具太少又讓個體顯得格格不入,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面子作為,就像正確對待尚“和”一樣,區分出真和與偽和,我們的印象整飾行為或面子作為才能更恰如其分。
【參考文獻】
[1]汪鳳炎,鄭紅.中國文化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111-143.
[2]黃光國.“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型.見楊國樞:華人本土的心理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3]常丹.當代大學生尚“和”心理測量量表的編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10-15.
[4]鞏文冰.大學生面子作為問卷的編制及特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24-29.
[5]汪鳳炎.尚”和”: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4(1):106-112.
[6]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