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花
【摘要】合規經營是一個企業穩健運營的內在保證,是防范違規風險的基本前提,也是規范員工行為的有效手段。2017年2月10日,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提到深化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嚴厲打擊資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要求“依法監管”、“從嚴監管”、“全面監管”。法治,不僅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企業的鮮明特征。企業肩負著社會責任,守法是企業經營不可觸碰的紅線,合規是企業經營管理必須堅守的底線。但是部分公司經營過程中出現了偏離,造成后期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因此值得就目前違規經營涉及的主要問題點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合規經營;社會責任;防范措施
一、引言
2017年A股上市公司共計3426家,其中16家上市公司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無法表示意見即不發表意見。無法表示意見主要適用于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由于審計范圍受到嚴重限制,無法判斷財務報表反映的公允性。根據深交所、上交所的股票上市規則,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交易所對相關公司的股票交易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而對于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個股,交易所則有權讓其暫停上市。本文總結了無法表示審計意見的部分上市公司不合規問題點與相應應對策略,以及如何從根源上,解決以下問題。
二、不合規問題點與應對策略
(一)部分上市公司因擔保審批程序、盡職調查不到位等因素使公司陷入訴訟糾紛、財務狀況惡化,導致公司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審計師無法獲得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因而無法發表審計意見。
擔保問題的主要風險點:一是對擔保申請人的資信狀況調查不深,審批不嚴或越權審批,可能導致企業擔保決策失誤或遭受欺詐;二是對被擔保人出現財務困難或經營陷入困境等狀況監控不力,應對措施不當,可能導致企業承擔法律責任;三是擔保過程中存在舞弊行為,可能導致經辦審批等相關人員涉案或公司利益受損。
企業應當依法制定和完善擔保業務政策及相關管理制度,明確擔保的對象、范圍、方式、條件、程序、擔保限額和禁止擔保等事項,規范調查評估、審核批準、擔保執行等環節的工作流程,按照政策、制度、流程辦理擔保業務,定期檢查擔保政策的執行情況及效果,切實防范擔保業務風險。
(二)部分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大量逾期,無法收回;預付賬款商業理由、商業實質不明以及預付款項金額的準確性、完整性及可回收性等問題。審計師因無法收到回函,亦無法實施替代程序,因而無法發表審計意見。
往來款管理不清晰一般來說是多因素所致,一是不定期對賬,疏于對往來賬款的管理;二是往來賬款不定期清理所致,均會造成往來款賬面的混亂;三是利用往來款調節利潤。
企業應加強信用管理,加大催收力度,定期核對和清理往來款項,適時進行賬齡分析,對超過賬齡的應收賬款及時反饋信息,重點管理,盡可能減少壞賬損失的發生。
(三)無法獲知大額資金交易實質,交易的真實目的和性質,因而無法發表審計意見
大額資金交易的主要風險點主要集中在沒有完善的大額資金控制體系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最終導致資金去向不明,企業資產安全性無法保障。企業應對資金業務建立嚴格的授權批準制度,明確審批人對資金業務的授權批準方式、權限、責任和相關控制措施,規定經辦人辦理資金業務的職責范圍和工作要求,確保資金的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加速資金周轉,防范資金風險。
(四)商譽、應收賬款減值測試,特許經營權減值測試等假設條件所涉及的相關參數合理性與審計師難以達成一致,因而無法發表審計意見。
企業應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檢查、測試各項資產,判斷是否存在可能減值的跡象,正確評估有關參數的合理性、有效性,如有客觀證據表明某項資產發生減值的,根據相關制度規定提取減值準備。
(五)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等行為導致無法發表審計意見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主要指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編制和對外提供虛假信息,隱瞞或推遲披露重要事實的信息披露行為。違法違規披露的根源是公司治理存在缺陷、內部管理流程混亂、風險內控流于形式、合規披露意識淡薄。
三、從根源上如何解決以上問題
以上問題實際是企業內、外治理失調的表象,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內部控制失效,行動虛設,企業沒有按照已有的合規機制運營,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相關制度規定,致公司資金鏈斷裂、資產凍結、大量訴訟,財務狀況惡化等引發的持續經營風險。因此從財務角度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內控制度來構建完備的合規體系,并確保制度得以嚴格執行;除此之外,企業需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監督檢查、努力提升信息化管控水平,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開展。
一是不斷完善財務管理制度與內部控制體系,強化財務基礎規范,認真挖掘公司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真空地帶,不斷完善公司財務管理制度,努力使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二是持續進行監督檢查工作,定期對下屬企業進行了實地調研,并開展財務規范化專項稽核工作,以建制度、查隱患、控風險、促整改為目標,加強財務對經營活動的監督職能,確保公司經營活動的有序進行。除此之外,公司針對相關專項審計反映出來的財務管理短板,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整改,督促所屬企業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嚴格內控管理,規范資金使用;
三是持續提高財務決策支撐的信息化水平,實現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有效融合;同時,搭建核算預算一體化,強化預算管理的時效性和有效性;建立統一的核算、預算體系,財務核算及會計基礎工作流程更加標準化和規范化,提高數據處理的時效性、正確性和有效性,實現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有效融合。
除此之外,合規經營還需創造自上而下良好的合規意識與持續監督的意識,形成全員參與的氣氛,以保證公司擁有正直誠信的良好企業聲譽以及減少企業合規的風險;其次,需建立一套權責分明、控制到崗、制度清晰、規范明確、流程合理、效率提升、控制有效、持續優化的內控制度,并確保制度得以有效的執行。最終通過持續的評價工作,實現合規管理體系的優化、合規水平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2019年高級會計師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教材
[2]2017年上交所.部分上市公司審計報告披露信息http://www.ss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