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榮
不能面對落差走不出迷失期
很多家庭都逐漸發現一個問題,退休前通情達理的父母,為何退休后卻“性情大變”,喜歡“指揮”子女做這做那,無故發脾氣,還總是腰酸腿痛身體不適……
頻繁身體不適是在求關注
最近,小劉越來越不喜歡和婆婆說話,無論她說什么,婆婆總有更嚴重的事情在等著她。“我說頸椎疼,我婆婆說她疼得頭暈;我說曬得有點中暑,婆婆說她也是難受了好幾天,喘不上氣。”小劉說,婆婆退休一年了,日常生活十分悠閑,可就是“添”了“誰都沒有她慘”的毛病,讓家人都越來越不喜歡和婆婆說話。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春陽表示,像小劉一樣遇到家中老人突然變得“身體各種不舒服”的情況并不少見。其實,老人并不是真的如他們口中所說有各種嚴重的狀況,而是心理出現了偏差認識,通過表達“你們都沒有我慘”來引起孩子們的關注。
退休后出現“迷失期”
牛先生退休后,生活失去了重心,得知單位有返聘名額,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可工作了半個多月,他又不開心了。“之前的下屬成了領導,而且我現在干的工作和退休前的也不一樣,總學不明白。”牛先生說,他天天生悶氣,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去單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韓明芳表示,很多老人在退休后,會出現很長一段時間的“迷失期”,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想要培養興趣,又羞于學習。即使返聘,也因為受不了環境落差,造成種種尷尬。
難以完成角色轉換
張阿姨退休前是一名會計,對細節要求十分嚴苛。退休后,她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家人:小孫子應該報哪些學習班才能提高成績、兒子兒媳在備孕二孩時飲食作息要如何調整……兒子指責她管得太多,丈夫每天一睜眼就出門“躲清閑”,兒媳婦對她的各種命令也常常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她越來越委屈。
李春陽介紹,很多老人在退休后,不能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將全部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并以工作中的方式去生活,把親情誤解成“工作合作”。家人總是在數落他們的不是,卻不能指出造成這些“錯位”的原因,而他們自身也不能意識到這一點,認為自己是最委屈的人。
家人多關懷,跨過“心理坎”
老人退休后,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社會角色的轉變。一部分老人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建議他們參加一些文體活動,減少孤獨、空虛感。
子女平時有時間回家多陪陪老人,陪他們散散心說說話,家人多點關懷,就可以有效幫助老人跨過“心理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