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紅
摘 要: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中職學校現代農藝技術專業立足縣情、校情,結合專業特點,進行了精心設計與大膽嘗試,創出了“農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在該模式下可實現課程教學的“理實一體化”,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掌握技能,學會本領。
關鍵詞:農學交替;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
現代農藝技術專業是為縣域經濟發展培養懂經營,會管理,能承擔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具備服務“三農”的良好思想,能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好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基礎,符合時代發展的教學方法是關鍵。
由于現代農藝技術專業的課程多而雜,而且植物的生長與土壤、氣候、區域地形都有一定的關系,單純靠課堂上、書本上是不能真正掌握知識的,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努力將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結合在一體,以技能培養為主線,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增強直觀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因此,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發下,我校大膽探索“農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教學安排中,將課程教學與農作物生產季節相適應,按時間,課程、崗位進行交替進行),通過“農學交替”使專業理論,專業實踐和職業意識的培養融為一體,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教學的“理實一體化”。
一 加強直觀教學,培養科學能力
學生在第一階段學習期間(一般是第一、二學期),根據課程和教學需要,參觀本地現代農業企業,通過接觸和參與生產認知實踐,樹立專業思想,規劃職業生涯。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場所設在田間地頭,到實訓室或實訓基地,以具體項目或課題為載體進行教學活動。我校設計了一個教學模式:自學引導→實物感知→知識鞏固→師生總結。此模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學生認真地觀察或動手,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既加強了直觀教學又真切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二 加強理論與實踐接軌,提高專業技能
學生第二階段學習期間(一般是第三、四學期),通過校內專業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進階式”訓練,掌握現代農藝崗位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校內實訓基地按照相關課程要求,承擔各項生產任務,反復進行技能訓練,增強職業意識,提高技術操作熟練程度。如在實訓基地確定一定的實驗田,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參與苗木的生產全過程的管理工作,師生共同參與生產管理,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進行學與干。這樣不但有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還能提高學生生產實踐的綜合能力,能在實際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的專業思想和創業意識,提高專業技能。
三 專業對接崗位,實現角色轉變
學生第三階段學習期間(一般在第五、六學期),在校企合作企業和學校之間按照不同的職業崗位進行交替學習。在校企合作企業承擔工作任務和輪崗訓練,學習專業知識,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在學校強化專業理論,進行技能等級鑒定考試和畢業考試,由此過渡到企業頂崗實習,實現“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通過與企業的對接,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崗位實際問題相融合,在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使學生能夠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進行單一課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實踐,不但做到了理論知識夠用、實用,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實踐技能訓練,學生專業綜合技能大大增強。與此同時,培養了學生自我約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同時,通過崗位鍛煉,實現了學生角色的轉變。
總之,通過“農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構建與現代農藝技術專業相適應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不但在教法上改變了原來單調的“說教式”教學方法,采用模塊化教學、現場教學、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等教學法;而且在教學手段上借助于多媒體、校內實訓室與校外實訓基地,提供了有利于學生理論學習和生產性技能培養的條件;在實踐教學上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通過季節性、多批次、分階段頂崗實習,培養了學生的科學能力,提高了專業技能,同時實現了角色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王志東.理實一體化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實踐[J].劍南文學 (下半月),2011(6):202-203.
[2]徐榮娟.課堂“田園化”教學模式在農作物生產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5(14).
[3]王瑞明.發展職教 造福洛南[J].中國教育,20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