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芳
(鶴峰縣文化旅游局下屬容美鎮(zhèn)文化體育服務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
無效供給即已經供給卻沒有取得效果,主要表現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方面的“供需錯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基層政府所追求的“政績工程”——農家書屋。據調查顯示,目前,已經有相當多的農村地區(qū)設立了農家書屋,但其結果卻差強人意,一些地方甚至無人問津。地方政府官員重視“硬指標”而輕視“軟指標”,使得農家書屋建設被邊緣化,而在政績導向下農家書屋政策執(zhí)行呈現“懸浮化”的特征,且具有較大的趨同性,失去了農家書屋應有的功能和作用。[1]相反地,目前由于二胎政策的放行和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農村群體人口結構呈現“幼多老多”的格局,對于老幼這一群體來說,文字的識別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許多地區(qū)農家書屋的利用率較低。這一部分群體更傾向于室外健身、上網、看電視等娛樂方式,因此,對這一部分群體的文化需求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很有必要。
供給不足即需要供給卻沒有供給,主要表現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方面的“缺失”。由于農村群體特殊的人口格局,以往人們的基本文化需求局限于看電視、聽廣播、打麻將等單一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文化娛樂活動的期待和需求導向也發(fā)生了變化,農村居民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的娛樂方式,而是期待著更為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現在,人們更愿意把時間花費在健身娛樂、藝術表演與培訓、休閑旅游等更高層次的需求上。當然,不同年齡結構群體的需求會有明顯的差異,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的調查顯示,無論是青年、中年還是老年人群體,他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層次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此外,人們對文化活動的參與興趣也越來越高,更加樂于接受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傳播的公共文化,以期在文化參與過程中實現和提升自我價值??梢姡S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呈現豐富化和多樣化的特征。地方政府為了最大化地展現政績,通常采用可視性的文化設施“硬供給”,而對文化活動的“軟供給”則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提供不足。另外,有學者在農村文化建設調查中發(fā)現,61.58%的農村居民認為當地文化產品不夠豐富且很多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認為文化產品完全匱乏的比例高達31.97%??梢?,傳統(tǒng)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亟須創(chuàng)新與改革。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基礎上的,人們的滿意度與需求導向密切相關。如今,人們的基本文化需求已從“政府文化輸入”模式為主轉變?yōu)椤白灾鬟x擇接收”為主的供給模式,即從“被動”轉向“主動”。廣大農村居民的文化訴求得不到有效表達,是導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錯位的重要原因。目前,雖有不少鄉(xiāng)村地區(qū)已經設立了“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村文化室”“農村文化中心戶”“農家書屋”等文化服務站點,但不難發(fā)現很多地方是門庭冷落,無人問津。究其原因,不少是由于政府部門基于政績考核的壓力,而并沒有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沒有了解到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就“自作主張”,最后帶來的是資金和資源的浪費。
農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圍繞基本的文化訴求呈現出整體化結構,與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情感需要等需求要素息息相關。眾所周知,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體是多元化的,主要劃分為政府主導型、多元合作型、私人承包型等。在實踐中,主要以多元化主體供給為主,而多元化的供給主體常存在協(xié)調不當、分工不明確等問題,使“多元化”演變?yōu)椤八槠?。“碎片化”的供給主體將會打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需求結構的整體性,在文化管理領域,多部門的職能重疊交叉,有效協(xié)調困難,多頭管理嚴重,最后造成供給內容散碎交織,供給效益差,甚至出現所謂“半吊子”工程等局面。目前,由于社會組織的涌現,政府部門將部分項目轉交給社會組織。對于社會組織而言,由于政府監(jiān)管和資金的缺位,這些社會組織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遇到資金不足、人才不濟等問題,勢必帶來項目的中止亦或是資源資金的浪費,[4]使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呈現不升反降的趨勢,這無疑與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背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層次也在逐步提高。要想打破無效供給和供給不足的局面,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必須切實掌握農村居民的真實文化需求狀況。根據布迪厄的文化消費理論,不同階層之間對文化服務的需求存在明顯差異,這就要求各個不同地區(qū)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要根據各地的區(qū)域特征及經濟差異科學合理地組織調查問卷,注意調查對象的廣泛性和層次性,以擴大調查范圍的覆蓋面,增加調查問卷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首先,根據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程度及區(qū)域特征,需要制定不同的文化需求矩陣模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可以將文化需求劃分為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有關尊重的文化需求、自我實現的文化需求等;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可以將文化需求劃分為稍低層次的需求,例如,有關安全方面的文化需求、愛與歸屬感方面的文化需求等。其次,可以根據目前農村人口流動性強,呈現出“幼多老多”的人口年齡結構構建文化需求矩陣模型,將人們的文化需求分為健身娛樂、才藝表演與培訓、學習知識、社會交往等,這部分群體的文化需求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上也占主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