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娜 杜彪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程委中心校,河北 保定 071300)
幼兒階段作為人生發展的奠基階段,其重要性是無法形容的。因此,要求教師不僅要培養孩子們的自身生存能力,還要鍛煉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這就給幼兒教育工作帶來了各種紛雜的問題。無論什么樣的孩子,教師都要用親情去關愛他們,教孩子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各種環境。這樣,既滿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也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我們唯恐被時代淘汰,又好像總也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因此,要想使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教師就要樹立富有時代特征的新教育理念。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教育就如同人的呼吸,須臾不可缺少。幼兒教育在終身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不僅要為社會發展服務,而且要為兒童未來一生的發展負責。
“沒有圍墻的學校”,這是對開放教育最形象的比喻。實行開放教育就應逐步打破陳舊的模式和做法,學校與家庭、社區合作,共同為幼兒個性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教育離不開與環境的交流,愛是人間最美好的語言。真正的幼兒教育要求教師與孩子必須融為一體。教師要為幼兒創造自由、寬松的交往環境,要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溫暖和安全。要關心、接納、尊重幼兒,傾聽、理解他們的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
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養成自主的習慣,長大后就不會有自主意識,更談不上自主的能力。我們應為幼兒多創造機會,鼓勵他們自由交談、自由活動、自由表現。順其自然,遵循天性,增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當今的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人性的回歸與超越。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再以教育的結果為主要目的,而要一切從幼兒發展需要出發,注重幼兒的現實感受和未來發展。
幼兒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奠基階段,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影響幼兒目前的成長,還會對其一生產生持續的影響。有的教師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對孩子們說,某幼兒園的孩子因吃錯藥中毒死亡。用恐嚇的方法,提醒本班孩子一定要慎重吃藥,結果使孩子們生病后不敢吃藥。這種僅為了保護幼兒的身體健康而犧牲幼兒的心理健康的事例,很值得我們深思。如果教師只是以某幼兒因吃藥中毒的事例去教育幼兒吃藥時一定要慎重,而不去告訴孩子死亡的事,那么,效果就不一樣了。良好的情緒狀態,堅強的意志,積極進取的個性,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兒童的心理一般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反映出來。
智力是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智力與掌握知識是兩回事。人們常說:“某人其實不笨,就是不學。”就是這個道理。有的幼兒因不會做一個動作,不認識一個拼音,常常遭到教師的批評。如果教師能夠運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幼兒,鼓勵幼兒,說一些“再試一次”“你一定可以”之類的話,效果肯定會不同,對其個性良好發展也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孩子在幼兒時期,思想品德已開始形成。品德包括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思想認識和品性。生活在一定環境的幼兒,對他們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幼兒的辨別能力差,自制能力弱。比如,“偷”是師生共同關注的字眼。有的孩子彩筆找不到了,就馬上報告老師,說有人偷走了。有的老師也用“偷”字,威嚇其他孩子把彩筆交出來。結果彩筆竟在地上找到了,老師又反過來指責丟彩筆的幼兒。其實,是孩子出了問題嗎?如果當時老師多看看、多想想怎樣處理問題,就不至于把一切都歸結在“偷”上。如果老師能及時指導幼兒去正確理解“偷”字,孩子就不至于在思想上對“偷”的認識混淆不清。所以,教師應正確引導孩子,以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格,不去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個性是指與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情感、氣質性格、人際關系有關的比較穩固的各種個人特征。努力培養孩子們積極的個性,消除消極的個性,對幼兒的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
當前,主要誤區有兩個方面。一是有的教師把幼兒教育“成人化”,認為越聽話的孩子越有出息。這樣,教師不但使孩子事事束縛自己,而且剝奪了孩子的快樂,使他們不能自由健康地發展。二是總認為幼兒太小,事事包辦代替。長此以往,一些幼兒就形成了依賴、懶惰、自私的心理。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利用或創設一些困境,以培養孩子的堅強意志,提高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為以后走上成才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