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晾馬臺鎮晾馬臺中心學校,河北 保定 071700)
初中是學生情感和心理素質形成的起步時期,良好的教育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今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應大力進行親情化教育,構建人文教育結構,提高語文課程的內涵,教育學生尊重關心他人,融入真情實感,正確的抒發情感,提高素質,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健全發展的學生,對于語文教學過程中親情教育模式的實施提出以下幾點可行性建議。
初中生情感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現在的教育仍是較注重成績忽略情感教育,使學生知識豐富情感匱乏。語文教育對于親情教育相比于其他科目具有優勢地位,同時親情教育是情感教育中重要環節,語文教學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親情的文章,如《散步》《風箏》《背影》等等。語文教學過程中在遵照教學教材基礎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式,例如多媒體教室播放室,播放與課文相關的音樂,圖片,電影等方式設立實際的感人情景,使表達的情緒更具象化和容易接受,讓學生更準確快速的從中體會文章表達出的濃厚親情,加速理解親情。比如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一文,可配合相關的影視作品進行觀賞學習,幫助學生理清復雜的家庭關系和內部矛盾,加深孩子對母親性格的理解,從中體會母親對于子女偉大的愛,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尊敬父母,愛護父母,體會他們的良苦用心。同時激發學生主體本身的學習熱情,不再單純性的為了成績而學習,稱為傳聞中的書呆子,而是以后回報父母回報社會。
語文教學課堂上老師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對于學生都有影響性,老師在對于教學過程中應以身作則,發揮對感情理解帶動的作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恰當的停頓重音表情,多種組合的句式及修辭方法,對于教材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感同身受,表達親切幽默有親和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令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進行心靈的交流。老師運用豐富詼諧的語言,包涵情感的精神狀態使語文課堂變成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豐富的人生體驗,知識增長的同時培養健全的人格。
通過教材課程的學習后,再次讓學生思考反思,自己是否經常于父母吵架把生活學習中小小的不如意發泄到父母的身上,讓學生從自己的經歷和日常生活小事中反省,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然后通過諸如寫作,述說等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給父母寫信,留言,在寫作中表達對父母愧疚之情,把平時難以抒發的情感融入到文章當中,加深兩者之間的溝通互動,讓雙方的感情得到升華和凈化,讓學生明白親情在人的一生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教師應以身作則,自己動筆進行親情相關的寫作,并在完成后與學生進行探討分析,共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探討中讓學生明白與親人朋友正確的相處方式,通過由此及彼,由自身到社會,小關系到大關系的推廣,使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尊重理解他人,保持正確的心態,培養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老師可以采取新課標的對話教育方式,其是強調學生主體和教師主體之間通過對話表達來進行自由教學,前提是主體之間能夠相互理解信任,互相尊重,老師不能傷害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亦師亦友,坦誠的進行探討,例如互相講解自己與父母發生的溫馨故事,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用日常生活事情親身營造整體氣氛輕松愉悅課堂氣氛,使學生從生活細節中自主發現弄弄的親情并引起重視。成功的教育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配合,家長可以讓學生生活中幫助完成家務,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寵溺。此外學校可以適當的舉行親子活動,如家長和學生一起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舉辦合作朗誦課文比賽,進行親情歌曲合唱,通過親身經歷潛移默化的使學生明白親情的偉大,理解父母無私高尚的愛,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完善學生心智,理解生命的意義,便于找到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感覺生活中的幸福。真正做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同時使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水準提升到新的高度。
終上所述,未來社會發展不僅僅需要技術性的人才,更需要綜合素質高尚的綜合性人才,親情教育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老師應依據基礎教材,通過豐富的語言,飽滿的精神狀態,利用寫作方式理論實踐相結合,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讓學生明白人生的意義,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