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明
(遼寧省丹東市委黨校,遼寧 丹東 118000)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是深刻把握新形勢下國內外發展趨勢的理論成果,它不僅要求人民在理論認知、思想認識、情感認同上高度重視,更要在實踐運用、理論轉化上親力親為。運用好中國力量、中國智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意蘊,有利于實現中國富強的時代愿景。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要求,是歷史發展必然,是完善制度的必然。改革開放使得整個社會對市場經濟的社會功能與歷史限度有了新的認識,以市場范式作為實踐原則組最大限度地發展社會經濟,為創新發展提供動力。
全面深化和鞏固改革思想是新時代的一大根本特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有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一方面,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求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衷和任務尚未完成,所以仍然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發展現代化的中國、發展馬克思社會主義的重任重于泰山,前進的道路充滿著挑戰和未知。使命和擔當具體表現為積極應對和妥善解決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決勝新時代、奪取新的偉大勝利[1]。
黨代表著先進思想和生產力發展方向,領導人民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方法和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斗爭,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的關鍵是要增強黨的領導能力。目前,黨面臨的最大風險是腐敗問題,腐敗問題影響黨的領導能力。腐敗是社會毒瘤,腐敗問題的發展必然導致國家滅亡重蹈歷史覆轍[2]。十八大以來,全黨堅持反腐敗全覆蓋、零容忍,強力清掃前進道路上腐敗的蛀蟲,在夜以繼日的不斷奮斗下,反腐敗呈現了壓倒性態勢,黨的領導能力也由此得到了顯著的增強。
群眾是推動改革、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改革的成敗決定于群眾基礎牢固的與否。當前,部分群眾的貧困問題亟需解決。如果脫貧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必然會阻礙社會改革的發展,必然會危及到黨的執政地位,必然會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深入解決脫貧工作是下一步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勵精圖治親力親為,通過親自調研提出了一系列有關解決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我國脫貧工作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強,群眾基礎也更加牢固。
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發展的歷轉折,社會發展拓展了社會主義;理論層面上巨大的精神財富,諸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等為新時期發展和變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不斷實踐、摸石頭過河,符合當代國情國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成就,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模式和經驗[3]。然而,隨著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利益變得更為復雜。總結借鑒以往社會改革的經驗,習總書記強調,在繼續堅持創新與探索實踐的方法必要性的同時,還要從戰略角度上做好相應的頂層設計。創新性探索和加強相應頂層設計應當是一個辯證統一體,在加強相應的頂層設計的前提下保證推進局部的階段性創新性成果,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改革開放基礎上加強新的規劃。
(一)準確把握改革思想的精神實質。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一個全面而系統的理論,不僅結構嚴謹,與時俱進是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根本特質。要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就要全面研讀,堅決避免諸如斷章取義、隨意曲解、以偏概全等錯誤認知的出現,堅持創新實踐并舉,不斷探索落實。
(二)深刻領會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想。黨的新總體思想體現了黨對其執政經驗、建設規律以及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高度概括。更好地領會其意義,要積極倡導帶著問題、使命和結合實際學習,堅決拋開利益羈絆,主動除去一切私欲雜念。
(三)理論與思想實踐的關系。進行理論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如果割裂了學習與實際運用的邏輯關系,把重心放在從學習、會議、文件等脫離實踐的理論清談之中,必將極大削弱深化改革的能力。所以,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親力親為、著眼世界大局、立足實際,自覺踐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實踐要求。同時,對于錯誤行為要敢于批評斗爭,力爭營造唾棄空談、崇尚實干的良好氛圍。
(四)及時總結實踐經驗。理論源于實踐發展于實踐。恩格斯指出: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教條。推動改革思想與時俱進,既依賴于全黨全國人民在建設新時代的過程中不斷做出新的理論創造,也需要人民在實踐中精于思考、勤總結,將實踐經驗提煉和發揮應用。
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親力親為、著眼世界大局、立足實際,自覺踐行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實踐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不斷地實踐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成就,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模式和經驗。然而,隨著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深化改革所涉及的利益變得更為復雜。運用好中國力量、中國智慧,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意蘊,有利于實現中國富強的時代愿景。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要求,是歷史發展必然,是完善制度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