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敏霞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沙坪街道樓沖小學,廣東 江門 529700)
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要環境。數學作為抽象性較高、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還應在其中滲透德育教育,加強教書與育人之間的結合。因此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充分發揮出德育教育的作用。
由于傳統教學理念的限制,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對知識講解與教學目標較為重視,而忽略了學生的德育教育。許多人認為德育教育是德育教師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但并不只是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滲透德育教育。數學作為重要的主課,更應在其教學中滲透并實施德育教育,但數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往往會忽略德育教育,從而導致德育教育缺乏與數學教學之間的聯系,難以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仍以自身講課為主,而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數學具有較強的思維邏輯性及抽象性,這種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很難在數學教學中滲透與實施德育教育。
1.通過數學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國有許多數學家在中國甚至世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數學家的成就講給學生聽,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如張丘建的《張丘建算經》,其中內容包含測量、冶煉及信息等各方面數學知識,具有問答式,條理清晰,是古代數學史上的重要杰作,也是世界數學中的寶貴遺產。同時創建了最小公倍數及等差數列等數學知識,造詣極深。現代有華羅庚、吳健雄等數學家,還有創建代數幾何學的丘成桐,其提出的重要定理在許多領域中被應用。這些數學史既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在數學練習訓練中滲透德育教育。數學練習中具有很多社會知識,教師在進行解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及自信心。如練習題目中:學校食堂第一季度節約煤3000kg,其中一月份節約的是二月份的,三月份節約的是二月份的,那么這個食堂二月份節約多少千克的煤?這個訓練題主要考察的是分數的計算,難度并不大,但其中反應的是“節約”這一道德觀念。教師在講解這一題目時在培養學生解題方法及知識技能的同時,為學生灌輸節約意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節約資源,樹立良好的美德,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真情實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數學特點、教材資源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學習“圓形的運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楊利偉駕駛“神州”飛船到軌道的視頻。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對航天的熱情,同時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德育教育主要是對學生的情感進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教師的形象及品德直接影響著學生,而且影響較為深遠。而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需要教師示范及學生學習。教師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自身良好的教學風格及工作態度去培養學生的習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著裝要樸素,語言清晰明了,邏輯分明,板書規范。板書的設計、語言的表達以及教師的外表影響著學生的審美,能夠充分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及著裝習慣。
同時,數學習慣中還包含認真聽講的習慣、審題習慣以及思考習慣等。在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課堂小測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評判卷子過程中可以了解學生的出現錯誤的原因,有的學生將加法算成減法;有的學生對題目不了解;有的學生忘記寫名字等等,只有了解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教師才能進行針對性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嚴謹、認真的學習習慣,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可以根據實際生活組織課外活動引導學生自己體會德育情感。如學校開展運動會,教師為學生準備礦泉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班級一共35名學生,教師為學生每人準備一瓶水,另外為了鼓勵學生參加運動會,為參加運動會的5名學生準備3瓶水,那么學生準備多少瓶水才能夠分?喝完的空水瓶應該怎們處理?”學生們積極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一共45瓶,空瓶子收集起來賣給收費站。”有的學生說:“可以將空瓶子做成花籃或者煙灰缸。”等等,這樣不僅能夠在課外活動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還能鞏固數學知識,且不會讓學生產生反感。如在學習完折線圖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調查家庭使用垃圾袋數量,然后調查結果計算班級、星期以及月、年的垃圾袋用量,最終制作成柱形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數學知識,也可以形成環保意識。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實施,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需求。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逐漸滲入德育教育,挖掘數學學科中的德育因素,融入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并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實施德育教育,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