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清
(河北省滄州地區鹽山縣望樹鎮志門韓中心小學,河北 滄州 061301)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數學知識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天真幼稚的兒童,教學中,教師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發現內隱的數學規律,形成較穩定性和可遷移性的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學習經驗呢?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課堂提問是為達到教學目的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因此提問的目的要明確,應盡量避免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信口提問。提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目的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如教學“求比一個數少幾分之幾的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時,教師先出示信息:“六(一)班共60人,女生占”。問看到這些信息,你想到什么?生①:女生占全班人數幾分之幾?生②:女生多少人?生③:男生多少人?以上學生提出的三個問題,前兩個剛好是本節新知的基礎,教師如順勢而導先讓學生解決前兩個問題,為新知教學作好鋪墊,進而集中精力引導學生探究解決第三個問題,即本節的新知,目的就明確了。可教師偏偏還不斷的追問:還有嗎?還有嗎?于是學生又提出“男生是女生幾分之幾?”、“女生是男生幾分之幾?”有的學生確實提不出了,只好說:“本地學生有多少人?”“三好生有多少人?”……試想,教師的“還有嗎?”“還有嗎?”這樣的隨意提問嚴重偏離了預定的目標,使學生模糊了學習方向,且浪費了大量的有效時間,造成了教學的失敗。因此,提問首先要明確所提問題所要達到的預期的目標是什么,圍繞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更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學生。同樣一個問題,提出時平平淡淡,既不新穎又不奇特,而是“老調重彈”,那么學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師在設計時多花一點心思,比如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使學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們就會產生興趣,就會積極動腦思考。恰當的提問能夠吸引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維,觸動感情,提高興趣。
例如在教《圓的認識》時,先播放一段“小動物騎車比賽”的動畫片,在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四種小動物所騎車子的車輪形狀分別為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和橢圓形。它們同時、同地、同向出發。教師引發猜想:“讓同學們猜猜誰的車子跑得最快?為什么?”比賽開始,同學們饒有興趣地看著,只見小白兔騎得輕快又平穩,一路領先;而另外三只小動物盡管使出了吃奶的勁,可就是趕不上,還差點把屁股給顛破了。畫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動物的憨態,夸張幽默的伴奏音樂,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學們在笑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為什么比賽結果跟我的猜測不一樣呢?為什么別的動物都被顛得七上八下,而惟獨小白兔的車子卻跑得又快又穩?此處多媒體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學生學習興趣。這樣的提問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這樣聯系學生實際的提問,能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并展開聯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學生積極投身到問題解決的情境之中。
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么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一般來講,教師提問有課前復習提問、導入新課的提問、課間引導啟發學生思考的提問和課后總結性提問,提問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水平來。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后,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系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后引出平行線,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后,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不管是怎樣的上課方式,評價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教師應適時評論學生們回答問題的情況,因此教師的客觀、準確的評價可以起到評定、反饋、激勵、促進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做到:少批評、多鼓勵。評價要因人而異,體現個性化。對不同類型學生評價的要求應不同,課堂評價往往需要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機智,將預設性語言和隨機性語言結合起來,臨時調整原先預設的口語流程,巧妙地對學生進行評價。
在一節應用題的練習課上,其中有一道題的問題是:“這筐蘋果有多重?”有個學生回答:“這筐蘋果有50重。”教師沒有簡單地給予肯定或否定,而是笑著問:“你今年多大了?”“我今年8歲。”“不,應該說你今年8大。”“你有多高?”“我身高大約120厘米。”“不,你身高大約120高。”“不能那么說??”這個學生有些著急了。通過教師機智巧妙的引導,在幽默的對話中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該怎樣正確使用單位名稱。不同的學生會對同一個問題產生不同的見解,這時老師不能強求片面統一,而應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和理解問題的角度不同進行評價。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問。我們教師要學會善問、巧問,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促進學生發展,使學生積極探討知識的源泉,自掘知識的寶藏;才能最終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讓課堂真正的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