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瑛
(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城關幼兒園,福建 三明 354500)
游戲——是幼兒帶著興趣、自主地、積極地作用于環境,動腦動手、創造和展開活動的整個動態。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的物質支柱,幼兒游戲離不開材料,它誘發、支撐、發展幼兒的游戲行為,是促進幼兒發展的工具。幼兒是通過使用游戲材料在游戲中學習的,幼兒是否對游戲活動感興趣,是否能夠順利開展游戲活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游戲材料的提供,游戲材料的投放是很富有教育性的。
我們常說,幼兒園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理解、支持和參與。一個幼兒,關系到一個甚至幾個家庭,如果能發動這許許多多家庭為我們搜集、制作幼兒操作材料,那不是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嗎?
主題探索活動的開展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剛開始向家長收集材料時,家長都很支持我們的工作。可是隨著收集的材料的次數和品種的增多,有些家長不再積極配合了,甚至有些家長說“幼兒園老師不上課,怎么老是帶這些沒用的東西?”于是,后面活動材料的準備只好由老師來完成。這使得我們經常感到筋疲力盡。后來,我們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個別交流、家訪等多渠道的宣傳,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認清自身的教育功用, 改變一些家長的教育思想,使家長和我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將主題活動的開展設計成一份表格,詳細介紹了主題活動的環境創設、區域創設、所需物品等,讓家長了解我們需要什么? 例如主題活動——水果寶寶,家長們送來了各種水果實物、塑料水果、有關水果的卡片、圖書、等,讓孩子們認識水果、品嘗水果、繪畫水果、制作水果等等。
我們還發揮家長職業資源優勢,為活動的開展服務,如有的家長在公安交警工作,我們請他給孩子們講交通規則;有的家長在醫院上班,我們請他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有的家長是小學教師,我們請他給將要上一年級的大班孩子講小學生活;還請一些在美術、電腦、體育等方面有特長的家長積極參與班級幼兒的活動……
生活中處處有材料。在我們的周圍,丟棄的瓶瓶罐罐俯首可拾。其中不乏造型別致,顏色美麗的物品,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用來制作活動材料,既可保護環境,又能廢物利用,實在是妙不可言。因此,“廢物利用”“變廢為寶”“因地制宜”是我們制作幼兒游戲材料的主要原則。
我們班有一個用包裝洗衣機的紙箱做成的“百寶箱”,里面裝著許多“寶貝”:有可樂瓶、礦泉水瓶、藥瓶;有快速面盒、鞋盒、餅干盒、月餅盒、牛奶盒、藥盒;還有筷子、勺子、碗;有掛歷、報紙、毛線、竹簽、吸管、海綿、布、扣子……等等。這些都是幼兒、家長和老師平時收集的廢舊物。這就解決了花時間找制作材料的難題。我們制作的很多活動材料都是選自這些廢舊物品。
小班幼兒區域活動:語言區“蝸牛爬”,我們用“百寶箱”里的碗面盒、掛歷紙等材料,自行設計制作了“小蝸牛”,用色彩鮮艷的掛歷紙制作成“小路”,再將從廢舊圖書上剪下的圖片用透明膠固定在“小路”上,幼兒操作起來又有興趣又簡便。
我們用掛歷紙卷成不同長短、不同大小的小棍子,既可以用于體育活動又可以用于區域活動的“有趣的紙棍”,制作時。這樣的紙棍比起購買的塑料棍,不僅快而且節約了資金,又培養了孩子勤儉節約的品質,收到了一石雙鳥之效。
我們創設的“娃娃家”,設備齊全,應有盡有。而這些材料也都來唾手可得的:電視用襯衫盒做成、音箱用鞋盒做成、桌子用大紙箱做成、鍋用生日蛋糕盒做成、熱水器用鞋盒和塑料水管做成、火腿腸用海綿做成、蛋糕用泡末做成、龍眼是用絲襪做成……等。投放的材料豐富多樣,提高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玩具是孩子的天使”,并提出“小孩子的玩物是要‘活’的,不要‘死’的”,也就是能讓幼兒充分擺弄,可變、可改、有多種玩法。有“活”玩具的童年是充滿色彩和情趣的。在以往的實踐中,我們忽略了這一點,提供的游戲材料功能單一,缺乏靈活性、能動性、層次性、針對性,游戲材料的教育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時也給老師加重了負擔。
實例一:用舊的布和毛線自制的體育材料“小老鼠”,剛開始玩時,一個幼兒拉著老鼠當“小老鼠”在前面跑,幾個幼兒在后面追,踩著老鼠尾巴的勝利者可以當“小老鼠”。結果“老鼠”后面的幼兒越跟越多,跟了十幾個幼兒,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在多次游戲后,通過老師的引導,幼兒已經玩出其他幾種玩法:1、看誰扔得遠:幼兒手持老鼠,向指定方向扔,比比誰扔得遠;2、火箭上天:看誰拋得高;3、撲老鼠:大紙箱反扣在地面,老鼠放在箱子邊上支撐箱子,幼兒手持皮球,對準老鼠滾球,能將老鼠打到箱子里的幼兒為勝者。
實例二:我們在娃娃家中投放了用水管和鞋盒自制成的“熱水器”。原來只是想給娃娃家當“熱水器”,我們在活動中卻驚奇的發現芳芳(化名)小朋友先是拿著“熱水器”的水管當話筒,在“咿咿呀呀”的唱著大家聽不懂的歌,突然,他手一揮,嘴里大聲喊:“水來了!水來了!”。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他覺得地板很臟就用水管當起了灑水車。
實例三:我們用收集到的毛線自制成“辮子”,投放在表演游戲中時,其其(化名)小朋友一會兒將“辮子”綁腰上當老爺爺,一會兒舞“辮子”,說是“孫悟空的金箍棒打怪獸”。投放在體育活動中時,經過老師的啟發,幼兒可以玩“揪尾巴”、“火車過山洞”、“動物學走路”等游戲。
實例四:用掛歷紙制成的“有趣的紙棍”,作為體育游戲有跳圖形、走小路、趕小豬、小兔跳、鉆山洞等玩法;在數學活動可以用來比較長短,比較高矮,認識幾何圖形;在科學活動可以做為認識紙的特征、水的沉浮的材料。
除了這些,我們還制作了“魔術盒”、“蝸牛爬”、“娃娃和球”、“多用的盒蓋”、“竹圈”等等,這些“活”玩具可以一物多玩,幫助我們解決了怎樣減負的難題。以前一種玩具只有1種玩法,現在一種玩具可以有3種、5種、7種、甚至更多種玩法。這樣的“活”玩具一物多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豈不是既滿足了對活動材料的需求又省時省力。
總之,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為幼兒創造豐富的游戲材料,讓幼兒通過游戲,體味成功感、挫折感,嘗試解決沖突,滿足情感交流,積累各種體驗,獲得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