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先
(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涼姜中心學校,四川 宜賓 644012)
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是否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拿到一篇學生寫好的作文,從頭到尾讀上幾遍,你會發現,層次也清楚,語句也通順,用詞也準確,老師講到的學生都寫了。但總感覺缺少點什么!讓人讀后生澀呆板,沒有意思感染力。這就是因為學生缺少生動感人的細節描寫!
什么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是最有表現力的手法,是構成一篇最有生命力的文章的重要因素。它可以分很多種,比如說: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環境烘托等等。
文章有了細節的描寫,就顯得血肉豐滿;文章的主題思想就更加鮮明突出;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就和盤托出。所以說這是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平臺。但細節的描寫最容易在小學生作文中被忽略,被掩蓋。我們應如何指導學生把細節描寫的作用發揮出來,讓它在文中閃耀“裙袂飛揚”的風采呢?以下是我的經驗總結。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掌握寫作方法,做到學以致用……”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大量文質兼美的精品之作,它們都極具代表性。在這些好文章中,精彩的細節描寫隨處可見。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選擇那些典型的細節描寫,引導學生感悟方法。例如在《自然之道》一課中,有這么一句話:“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鬼,朝大海走去。”就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體會“不情愿”寫出了什么?這樣讓學生明白,原來細節描寫雖細小,卻能“以小見大”,使文章更生動,更具體,更能有效突出表達效果。
其實,我們教師只要認真研究自己的文本,就會發現:課文中有神態細節,動作細節,有對話細節……但字里行間往往留有“空白”,給我們留下無限的細節描寫空間。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空白”點,重視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細節加工訓練,做到讀寫結合。例如在《半截蠟燭》一課的教學中,有這么一處“空白”:伯諾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補白”:此時此刻伯諾德夫人會想些什么呢?她的心中會有什么期盼呢?……通過這種心里細節描寫,既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又能感悟出習作方法。長此以往這樣訓練,學生在習作中,就會有意識做到細節描寫,從而使習作更生動、有趣!
“實”即“實境”,指直接描寫的景、形、境,又稱“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虛”則是“虛境”,是由實境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的空間,它一方面是原有畫面在聯想中的延伸和擴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隨這種具象聯想而產生的情、神、意的體味和感悟。一句話,現實描寫與想象描寫的相結合,是語感實踐的重要體現。例一個學生這樣寫《校園的塔松》:它們披著莊嚴的面紗.就像幾經滄桑的老人.平時很少有人去探訪,只有校長會偶爾給它澆水施肥而已!除了我和朋友有空在那玩耍之外.其實那里還是一個人間天堂.讀書時,它像隔音墻,隔去外界吵雜的閑音.玩耍時,它回給你一個開敞的環境.....當你在那里高聲朗讀一篇文章時,它們便會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你的文章,當你讀的好時,它們會輕輕點頭,那可能是在贊許你吧!或者是在為你高興!它們佇立在那里仿佛是為我們而生,為這校園而生,為這片土地而生……我愛那美麗而莊嚴的塔松!
這一部分的描寫,乍一看寫的是塔松,可描寫塔松的實景卻又有多少呢?呈現于我們眼前的分明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一位默默奉獻的校長,一位精心培育我們的老師……這些由塔松的滄桑萌發的虛景無不生動地敘述了作者心中的那些人和事。這種由實境開拓的審美想象的空間,并非是照抄生活,而是要在設想中的虛境指導下對生活物象進行選擇提煉和加工。這就是一種感悟能力的體現,是創造性思維的開拓,是虛實相生、同輝相映的體現,它具有無限的蘊含力。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作文缺乏聯想就像一塘死水缺少活源,大膽想象、盡情發揮,創造性思維被激活了,語感的表達就會更美了。
習作評改是語文寫作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將細節納入評改教學的重點是很有必要的。在習作評改課上,教師不但要講全班習作的“共性問題”,更應該抓住其中的代表,從一篇篇具體的習作中,讓學生感悟到細節描寫的魅力。比如可以讓學生找到自己習作最得意的一處細節描寫,讀出來,全班評議,在這種及時的交流過程中,激發學生對細節描寫的關注。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不但適用于生活,也同樣適用于習作。只要方法科學,持之以恒,就一定逐步提高習作能力!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家李準曾經說過:“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藝術作品。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寫人則如見其人,寫景則如臨其境,細節描寫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