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生
(江西省石城縣贛源中學,江西 贛州 342700)
閱讀教學一直都存在著耗時低效的問題。課堂上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而考試成績并不見起色。本來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竟變成了干巴巴的說教,本來對語文充滿興趣的求知孩童,卻變成了對語言無動于衷的“木偶”。閱讀是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薄弱環節,教育工作者們必須認真貫徹新課改的要求,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對學生的閱讀方法進行指導,使他們能夠根據閱讀內容的不同采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使他們有針對性地完成閱讀任務,提升閱讀能力。在進行語文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進行閱讀,領悟課文的內涵。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獲得整體感知,體會感受詩人偉大的革命豪情。然后讓學生結合想象進行閱讀,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學習詩詞的閱讀鑒賞方法。最后結合音樂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感悟詞中闊大的意境。通過逐步深入的方法進行閱讀,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內容,提高他們的語文探究能力,推動閱讀教學高效進行。
讀書的最高境界是有感情地朗讀,如何讀出感情,只有透過語言本身,通過對詞句的品析,才能做到。品詞析句是讀好書的基礎,是讀出感情的根本。
教《泊船瓜洲》一詩,為了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我先引領學生齊讀全詩,在熟讀的基礎上說說詩的大意。說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師:誰說說這句詩的意思?生: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么時候照著我回家?師:回家?何處是詩人的家?生:瓜洲。師:王安石原本是江西臨川人,但他自幼隨父在外,尤其是在鐘山居住多年,他把鐘山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詩人離開家鄉,泊船瓜洲,望著鐘山,情不自禁地問:(生讀)明月何時照我還?師:明月何時照我還,照我江南。江南春天到了,怎樣的景象?生讀:春風又綠江南岸。出示CAI,引導學生欣賞江南美景。師:江南如此美好,又是自己的家鄉,他怎能不想?生讀:明月何時照我還?師:詩人已經六十多歲高齡,正如古語“七十古來稀“,使人如何不想?生讀:明月何時照我還?師:這一去路途遙遠,不知何時能回,不知是否能回,詩人怎能不問?生讀:明月何時照我還?就這樣,我一步步引導學生誦讀,學生越讀越有感情。幾個小女孩眼中已含淚花,我感覺到他們已經真的體會到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這節課的教學是成功的,得益于對學生的朗讀引導,對詞句的品析。
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習個體,他們在閱讀時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課文,獲得的閱讀感受也不同。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允許他們對課文有不同的見解,引導他們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在個性化的閱讀中,教師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尊重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閱讀,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并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在積極閱讀中,學生對這首現代詩有了不同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詩歌中的“音樂美”,有的感受到了詩歌的“建筑美”,有的感受到了詩歌的“繪畫美”。為了讓學生對詩歌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說出來。在交流中掌握從不同角度分析課文的思路,深刻理解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和抒發情感的方式。
這層關系是“對話式”閱讀要落實的中心。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文章未經閱讀時,只是一個多層次的語言框架,其間的“空白”,有待學生發掘、填補。這猶如米洛斯的維納斯斷缺的胳膊,孕育著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它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生經驗主宰自己的思維活動,建構新的知識和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學生一旦成為課堂閱讀的主體,便會在閱讀過程中有雙重收獲:一方面學生通過文本解讀走進作者所構造的精神世界,發現那一個個獨特的形象,從而感悟其中的生命情志,如屈原遭人詆毀、報國無門的寂寞哀怨,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孤高自傲,杜甫羈旅漂泊、壯志難酬的寂寥憂患,魯迅洞觀世情、療救國人精神于水火中的深刻與偉大。另一方面,學生又在這精神的洗禮中借他人的思想來鍛造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來豐富自己的情感,發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另外,學生在和文本的對話中可以尋求到閱讀的樂趣,這種樂趣是激勵他們走向更深層的思想、獲取更豐富的情感的動因。
問題教學法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本身就是學習知識的一個過程。但設計的問題必須有趣,有價值。有趣味,才能讓學生樂于思考,勤于思考。有價值,才能讓學生通過思考有所收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因此教學中的問題要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度要適宜,要經過思考就能想出答案,“條條就能摘到”,讓學生時常處于快樂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時刻被激情鼓勵著,不斷地去讀,去思考,去感悟。
在“一紙定終身”的教育制度下,我們的教學離“語文”越來越遠,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越來越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凝練的語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達意、意境深遠的藝術境界值得我們,尤其是學生細細品味。所以,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轉變教育觀念,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