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霏
(巴馬瑤族自治縣那桃鄉中心小學,廣西 河池 547500)
在音樂中,節奏是音樂構成中的基本要素,也是需要重點掌握的技能之一。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課程往往不被重視,歸入了“副科”的行列,在課堂上,教師也是敷衍式的上課狀態,教唱幾首歌或者和學生聊聊天,再或者讓學生自由安排完成其他科目的作業,這種狀態下的音樂教學,不僅不利于學生培養音樂節奏感和音樂素養,而且連最基本的音樂啟蒙知識都無法學到和掌握。因此,各小學要重視音樂教學,特別是節奏訓練,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具有高效性的特點,對學生的音樂素養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音樂中,通常需要依據節奏的的高低變化來感受音樂。節奏感存在于許多聲音當中,是很常見的。在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適當的對學生進行節奏感的訓練,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音樂符號和樂譜,又可以培養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從節奏的變化中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音樂感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利的[1]。
在音樂的學習中,樂譜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是演奏或是演唱的參考和依據。在節奏訓練中,可以幫助學生認識音樂符號,認識樂譜、掌握樂譜,增強讀譜的能力,并能夠加強對旋律、歌詞的把握,在感官上提升對音樂的感悟能力,使得自己在音樂技巧上的學習能夠更進一步。
一般來講,小學生都具有愛玩、活潑好動的特點,專注力難以持久,好奇心較重,常常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久久不能自拔。在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教學優勢,它的韻律感強,節奏明快,感染力強,能夠成功吸引小學生的好奇心,無形中,提升了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由原來的討厭上音樂課轉變為樂意上音樂課,這就是興趣的力量在發生作用[2]。
節奏訓練最主要的是對學生感官上的引導和刺激,加上身體動作的配合,可以有效增強對音樂的感悟和感知,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并逐步的提升音樂的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引導具有機械、重復的特點,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逐漸的也將挫傷他們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因此,在開展小學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入節奏訓練的教學方法,發揮節奏訓練的優勢,積極對學生實施教學引導。另外,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要注重節奏訓練和實際生活的融合,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有幫助的。例如,在教唱兒歌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體動作來感受樂曲節奏的變化。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用示范動作來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且依據節奏的變化來變換身體的動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和練習,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自身的節奏感也會隨著節奏訓練的增多而逐漸的增強。
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需要在音樂綜合能力增強的基礎進行培養的。而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通過一首樂曲能夠準確的把握曲子的內涵和所表達的真切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應用節奏訓練,并可以適當的融入一些游戲參與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3]。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比賽的方式開展節奏訓練,依照樂曲的旋律和節奏來拍手,最后統計每組的正確率和完成的時間,正確率高的且用時短的小組獲勝。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完成節奏訓練,這是非常有趣和新鮮的教學方式,既調動起了學生做游戲的興趣,又使得節奏感訓練得以實現,不僅培養了他們的音樂節奏感,而且還增強了他們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和感知能力,為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創造了良好條件。
音樂表現力是音樂能力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對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教師也要注重將節奏訓練和音樂表現力的培養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隨著樂曲的旋律和節奏,進行身體動作的配合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并且發現生活中比較有趣的一些聲音,例如,蟋蟀叫的聲音、打雷的聲音、警車發出的叫聲以及消防車發出的叫聲等等,并鼓勵學生在音樂課堂上進行模仿,對聲音的節奏,教師要給予正確的指導[4]。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有效的實施了節奏訓練,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各種聲音的模仿,學生也提升了自身的音樂表現力,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獲得了更多的感知。
綜上所述,音樂課程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學校和教師都要重視起來,而節奏訓練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方法。通過節奏訓練,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音樂感悟力。在開展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節奏訓練的優勢,提升自己應用該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并切實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提升他們音樂學習的綜合能力。